中京城(中京城在什么位置)

2023-05-15 11:00 

《辽史》载:“统和二十四年,五帐院进故奚王牙帐地。二十五年,城之……号曰中京,府曰大定。”奚族原有五部,所谓五帐院是奚王府管理五部奚人的机构,即奚王府的别称。牙帐是指军帅所居的营帐而言,奚王在名义上是五部奚人的最高统帅,故奚王所居亦称牙帐。

>中京城(中京城在什么位置)

奚原称库莫奚(《新唐书》误作库真奚),在隋代改称奚,“其先东部胡宇文之别种”,与契丹是“异种同类”。后为前燕慕容元真(即慕容皝)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4]这里的“漠”不是指沙漠,而是指广阔貌,唐罗隐诗:“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松漠是指今围场县、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赤峰市郊、翁牛特旗境内的原始森林,古代有平地森林之称。

《隋书》仍称奚、契丹居住在松漠之间,《旧唐书》、《新唐书》称奚“东接契丹,西接突厥,南拒白狼河,北至霫国……多依土护真水”。白狼水为今大凌河,土河为今老哈河。由此可知唐代的奚族大体上居住在西拉木伦河(潢河)以南,大凌河(白狼河)以北地区。《五代会要》称,奚族有五姓(按:即五部),一曰阿荟部,二曰啜米部,三曰奥质部,四曰奴皆部,五曰黑讫支部。原居阴凉川,后徙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出古北口”。[7]阴凉川,今称阴凉河,为老哈河左岸支流,流经了今赤峰市区,先与英金河会合,后东流注入老哈河。琵琶川古称榆河,为大凌河上源,出自凌源县西。据此可知,五代时奚族居住在北起阴凉河,南到大凌河,以老哈河流域为重心的地区,即今河北承德市北部、内蒙古赤峰市南部、辽宁朝阳市西部。从幽州北上,过了燕山古北口,就进入奚族的居住地。

奚族、契丹族出现之初,奚族要比契丹族强大。故《魏书》、《北史》在记载他们时,都把奚族列在契丹族之前。《隋书》的记载,也是奚族在前,契丹族在后。史家的这种排列次序,反映出了奚族的势力大于契丹族。到了唐代后期,契丹族强大起来。史载:“咸通中,其王习尔之再遣使者入朝,部落寝强。习尔之死,族人钦德嗣。光启时,方天下盗兴,北疆多故,乃抄奚、室韦,小小部种皆役服之。”“是后契丹方强,奚不敢吭,而举部役属。虏政奇,奚怨之,其酋去诸引别部内附,保妫州北山,遂为东、西奚。”[8]去诸西迁,发生在阿保机时代。“自天祐初,契丹兵力渐盛,室韦、奚、霫皆受制焉。故奚之部族为契丹代守边土,暨虏人虐其首领,去诸怨之,以别部内附,徙于妫州,依北山而居,渐至数千帐,故有东、西奚之号。”[9]奚族原有五部,去诸所率领的“别部”,当是在五部以外另组织的奚族人,徙居妫州北山者的西奚人数,不及仍居原地的东奚,东奚的居住范围和人口更大、更多。今北京延庆县所发现的洞穴遗址古崖居,即西奚的居住址,[10]有人称之为燕王家族阴宅,是毫无根据的臆说。

在辽太祖时代,奚王之下辖有五帐六部。“帐”指族帐,五帐即五部,这五部是遥里部、伯德部、奥里部、梅只部、楚里部。天赞二年(923年),“有东扒里厮胡损者,恃险坚壁于箭笴山以拒命、揶揄曰:‘大军何能为,我当饮堕瑰门下矣!’辽太祖率兵攻灭了胡损为首的奚族”,“以奚府给役户,并括诸部隐丁,收合流散,置堕瑰部,因堕瑰之语为名,遂号六部奚”。

实际上这六部是奚王直属的部落,此外还有不属于奚王直属的部落,计有:

迭剌迭达部,“本鲜质可汗所俘奚七百户,太祖即位,以为十四石烈,置为部。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戍黑山北,部民居庆州南”;

乙室奥隗部,“神册六年,太祖以所俘奚户置。隶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兵马司”;

楮转奥隗部,“太祖以奚户置。隶南府,节度使属东京都部署司”。[12]

迭刺、乙室、楮特都是契丹部落,而上述三部分别冠有迭剌、乙室、楮特之名,说明都是奚人与契丹人合编的部落,奚人部落中将契丹人混编在其中,显然是通过契丹人来监视奚人的动向,防止奚人反叛。

到了辽圣宗时代,奚人部落又有所变化。辽圣宗“合奥里、梅只、堕瑰三部为一;特置二剋部以足六部之数”。《辽史·国语解》称:“三剋,统军官,犹云三帅也。”[13]二剋之意同此。辽圣宗时代的六部,仍是奚王直接管辖的六部。除此以外,又出现了新部。《辽史·营卫志》载:“奚有三营:曰撒里葛,曰窈爪,曰耨碗爪。太祖伐奚,乞降,愿为著帐子弟,籍于宫分,皆设夷离堇。圣宗各置为部,改设节度使,皆隶南府,以备畋猎之役。”[14]这新建的三部是从宫分的著帐子弟改编而来,不过仍是为帝后服务,供狩猎时驱使。

这新建三部的居住地是:撒里葛部“居泽州东”。泽州属中京道,军号为广济军,下属神山县、滦河县,境内有松亭关、神山、九宫岭、石子岭、滦河、撒河。泽州驻于神山县,其故址为今河北平泉县城南之会州城。[15]神山今称大黑山,神山县即以此得名;滦河今仍其名,撒河为今瀑河;九宫岭在今宽城县;石子岭在今平泉县;松亭关在今迁西县。

窈爪部“居潭州南”。潭州亦属中京道,军号为广润军,“本中京之龙山县,开泰中置州”。潭州下辖龙山县,开泰二年以习家寨置县。潭州故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之南。耨碗爪部,“节度使属东京道都部署司”,其驻地不详,待考。

从以上记载来看,辽代的东奚(奚族的主体)主要聚居在当时的中京道境内;少部分散居在中京道以外地区,例如迭剌迭达部“居庆州南”,庆州属上京道,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南”相当于今日的巴林右旗西部和林西县。

西部奚最初脱离了辽朝的统治,在妫水流域的山区以射猎为生,兼营农业,与镇守幽州的刘守光有往来。后来,后晋高祖石敬瑭将幽云之地割让给辽太宗,西奚又陷入辽朝的统治,仍居住于妫水流域。“其后不复见于中国”,可能已被当地其他民族所融合。

奚族人原是游牧民族,不过很早就学会了农业耕种,随之走向定居。奚王居住在哪里?史书中缺乏明确记载,关于奚王的遗迹遗物为寻找奚王的住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1974年秋,在内蒙古宁城县金沟乡喇嘛沟门村曹家房后出土了著名的《大王记结亲事碑》。[16]此碑刻于天赞二年(923年)五月十五日,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辽碑。它以奚大王的口气,记述了结亲事的经过和聘礼的情况。史载天赞二年三月,“军于箭笴山,讨叛奚胡损,获之,射以鬼箭。诛其党三百人,沉之狗河。置奚堕瑰部,以勃鲁恩权总其事”。[17]所谓“以勃鲁恩权总其事”,就是由勃鲁恩主持奚六部之事,勃鲁恩成为奚王。碑文中的大王应即勃鲁恩。

此碑就其性质而言,不是墓碑,而是属于记事碑。当时出土石碑二通,一通刻有文字,另一通未刻文字,其规格完全一致,碑顶抹圆,碑下部有梯形石榫,应有碑座。出土时二碑均平放在地表以下0.5米的熟土中,显然是有人为了保护此碑而特意埋入地下。此碑长1米,宽0.35米,厚0.11米,很沉重,不易搬运。石碑出土的地方,应是它原来放置的场所。

石碑出土的喇嘛沟门村,位于坤都伦河北岸,坤都伦河是老哈河的左岸支流。这一带是水草丰美之地,喇嘛沟门以南约10公里,即为著名的热水汤温泉,是天然的大浴场。受温泉的影响,这里牧草返青比别处早,枯萎的时间要比别处晚,是最理想的天然牧场,也适于耕种。热水汤温泉至今仍是一处天然浴场,可以供奚王沐浴健身。因此,包括喇嘛沟门村在内的温泉四周,成为奚王居住的最佳选择,奚王勃鲁恩的牙帐即设在这里,管理奚王事务的奚王府也应当设在这里。《大王记结亲事碑》的出土地,即应为奚王牙帐所在和奚王府所在的地方。

第二处与奚王有关的遗迹,是河北平泉县的奚王避暑庄。奚王避暑庄在平泉县杨树岭镇铅南沟,西距平泉县城约20公里。遗址在南北走向的两山之间,其东部有青龙河的一条支流,今为季节性河流,辽代应为常年流水的河流。遗址北部称北营,南部称大城。在北营东西两侧山坡上,各有一土台子,似为建筑物的台基。在遗址中原有的城墙和城门,早已毁掉,还有条石、方石、石柱础,亦已被当地居民移往别处。可以见到的有石狮子、石臼、石磨、石碾、青砖、布纹瓦、陶瓷器以及大量的北宋铜钱,还有冶炼用的坩埚和炼渣。建筑材料有兽面纹瓦当、窄唇滴水。从这些遗物来看,这里应是辽代遗址。[18]

许多文献都记载,奚王有避暑庄。《契丹国志》称唱叫山道北有奚王避暑庄,《钦定热河志》载,奚王避暑庄在平泉州东北,清人涂方晋有诗:“唱叫山前蔓草荒,亭台遗迹总凄凉,塞云积雪三千尺,就是奚王避暑庄。”当地居民至今仍称此地为奚王避暑庄。

与奚王有关的遗迹,已知者只有以上三处。其中宁城县金沟乡喇嘛沟门距辽中京城太近,只有35公里。奚王献地以后,必然要离开这里。箭苛山偏在一隅,交通不便,奚王献地以后不会到箭苛山居住。只有平泉县杨树镇铅南沟的奚王避暑庄,是远近适宜的居住场所。因而奚王献地以后,以前的避暑庄成为最理想的居住场所。此后的奚王可能长期居住于此,避暑庄变成了奚王牙帐的驻地。虽无直接的证据,然而依当时的形势而言,这是最理想的选择,因为这里是奚族最聚居的地方,便于奚王对奚族各部的管理。

本文地址:https://www.qiuzhishu.com/fanwen/856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qiuzhi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