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昚怎么读(宋孝宗是明君吗)

2023-05-17 06:10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宋朝那些事儿不定期回归了,今天我们聊一聊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传位那些事儿,聊一聊他为啥把皇位传给了太祖一脉,而不是太宗一脉。

>宋孝宗赵昚怎么读(宋孝宗是明君吗)

很多人认为相比于汉唐,宋朝皇位之间的传递还是比较“温和”的,实则不然,宋朝皇位传递“故事”很多。

宋人只是比较“低调”,捂得紧,最终这些故事都成了千古之谜,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暴毙之谜,太祖、太宗禅位的金匮盟约之谜,太宗儿子赵元僖身死之谜等等(之前都有讨论,感兴趣的小伙伴往前翻)。

宋高宗的即位和宋朝大多数皇帝不一样,是个很悲伤的故事。梨白曾经在到底是谁给了宋徽宗“拿下”燕云十六州的信心,间接灭亡了北宋?中提及了政和元年一个没落的辽国汉族贵族马植“献策”要助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正是这个之后被赐国姓改名赵良嗣的马植间接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马植知识北宋灭亡的助推剂,北宋的问题多了去了,制度、制度导致的“三冗”以及每天都在吵嘴战队的大臣等等,当然还有历代帝王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渴望。

不知道宋徽宗是怎么认为连宋太祖都留下后手,说不行咱就买回来的燕云十六州,在他这里就是志在必得了。

撕毁澶渊之盟,引来金人相助如同与虎谋皮,结果就是宋徽宗、钦宗父子被俘,东京亡歌突然奏响,靖康耻发生,北宋灭亡。

原本被派去河北主持“割地”给金国的赵构在靖康元年又被兄长委以重任,成为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募兵勤王,准备随时援救开封。

赵构确实募集了八万多兵马,然靖康耻还是发生了,别的咱也不探究了,总之他成为了宋徽宗唯一一个没有被掳走的儿子。

于是靖康二年五月,在宋哲宗废后孟氏的支持下,宋廷遗老的拥护之下,赵构被迎到两个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元建炎,这一年他20岁。

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国并不打算放过刚登基的赵构,再次举兵南下。有了父兄的前车之鉴,赵构只想逃。

赵构君臣沿京杭运河南逃,屁滚尿流之间还将筹措的军费在扬州遗失,这让等着护送皇帝拿“赏钱”,最后却连军饷都拿不到的将士们大为光火,于是就发动了“苗刘政变”。

“苗刘政变”确实是临时发动的,因为至今看来也是诉求不明,他们逼迫赵构禅位,推举赵构的儿子赵旉为皇帝,此时赵旉不过一岁半。

苗刘政变最后是在宋哲宗孟皇后,也就是宋太宗大伯母的周旋下,韩世忠等人在一个多月之后解救了被软禁的宋高宗。

宋高宗复位之后,立了赵旉为皇太子,从幸建康。老赵家的孩子一向“脆弱”,尤其是皇帝的儿子。

历经大变之后,赵旉生病了,最倒霉的是“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还把生病的太子给吓着了,接二连三的惊悸之后,赵旉的病更加严重了,然后便去世了。

事实是他就是再也不能生,传闻南逃路中,赵构也是接二连三受到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由此也能想象到赵旉的去世对于宋高宗赵构打击有多大。

皇帝无子,这在宋朝都快成为“魔咒”了,还好有宋仁宗无子“过继”一说,于是宋高宗决定过继儿子了。

其实他不愿意,《宋史》记载,仙井监乡贡进士李时雨曾经上书,乞求选立宗子,并且说这是“人心”,宋高宗大怒,最后将其斥还乡里。

和宋仁宗一样,如果不是意识到自己真的生不出儿子了,才开始“认命”,但梨白认为宋高宗很明显比宋仁宗更“高明”,他在过继宗子上面给自己塑造的形象很是光鲜亮丽。

《宋史》记载,孟太后当时还在江西,常常做梦,然后就将这个梦悄悄且秘密地告诉了宋高宗,高宗“大寤”。

这时会仆射范宗尹请求立皇子,宋太宗便说,“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啥意思呢?直白点就是宋太祖武定天下,但是他的子孙没有享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子嗣少且生活艰难,所以宋高宗决定效仿宋仁宗,从宋太祖的子嗣中挑选未来的帝王。

据记载,靖康二年正月,金人软禁宋钦宗之后,确实依照查抄的名单,抓捕了在京居住的赵氏宗族男子千余人,妄图断绝赵氏对于中原的统治权。

即便如此,太宗一脉也没有断绝,《宋史》的《宗室传》便能证明证明,像是出了宋英宗的濮王一脉都有子嗣随高宗南迁。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宋太祖一脉呢?

梨白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高宗需要在宋朝南迁之后,稳定政权,凝聚民心,保证自己帝位的合法性。

帝位的合法性一直是宋高宗心中的一根刺,因为他的登基是不得已而为之,金人之所以不杀宋徽宗、宋钦宗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能够以这两位北宋曾经的帝王能时时威胁、恶心一下宋高宗。

宋高宗将都城临时定在临安时,政局还是动荡的,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朝皇帝,以武定国,民间影响力很大。

宋高宗无子,父兄又被俘虏,这个时候选宋太祖的子嗣成为继承者,迎合民意,在一定意义上也会给百姓、宋廷大臣一定的“信心”,所谓龙生龙,凤生凤,选了赵匡胤一脉的子嗣,收复失地也不是不可能啊,这是一种“心理暗示”!

再者,宋高宗自己都认为帝位合法性存疑,那么必须要有群众基础。南宋初年,有两位皇帝一直被拿出来作对比,宋仁宗和宋神宗。

这两位皇帝执政期间都是勤勤恳恳,备受好评,但随着北宋的灭亡,大家把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在了宋神宗的“变法”之上,认为他改变了祖宗礼法,之后便是党政,动摇了帝国的根本。

相比之下,大臣们说啥都能听进五、六分的宋仁宗那可是真可爱,所以南宋初年大家相当怀念这位仁宗皇帝,尽管他们也都几乎不可能见过,但这不妨碍崇拜。

于是宋高宗就以效仿宋仁宗选立宗子的方式,借着伯母孟氏梦的名义,决定选立太祖一脉的子嗣成为继任者。

消息一出,大臣们就纷纷“发言”了,大家的赞美走的是“迂回路线”。同知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就说,“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政知事张守说,“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等,他们都在借着说宋太祖的好拍宋高宗的马屁。

于是,宋高宗决定从宋太祖行“伯”字的子孙中选择继承人,绍兴二年五月,宋高宗选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赵伯琮入宫养育,彼时他只有六岁。

赵伯琮进宫之后养在张婕妤膝下,吴才人之后也请求宋高宗可以养育一子,于是挑选了同是太祖七世孙,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赵伯玖入宫,养在吴才人膝下,这位吴才人便是之后的吴皇后。

挑选宋太祖的子嗣为继任者除了凝聚民心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演变,太祖一脉的子嗣早就和寻常百姓无异了,这让宋高宗很有“安全感”,他认为这样的“儿子”好拿捏。

宋高宗的两个“儿子”生父官阶都不高,以之后的宋孝宗父亲赵子侢为例。宣和元年,他舍试合格,调嘉兴丞,第二年宋孝宗出生。

赵子侢在儿子已经进宫的情况下才累迁朝奉郎、秘阁修撰,知处州。绍兴十三年他在左朝奉大夫的职位上致仕,彼时,他的儿子在前一年刚被封普安郡王,绍兴十四年,赵子侢去世,以恩赠太子少师。

注意,赵子侢去世的时候,宋孝宗只是郡王,还没有被立为皇子。绍兴三十年的时候,他才被立为皇子,离他进宫已经有了二十多年,至于为什么隔了这么多年,梨白猜想,宋高宗应该还是因为自己没有亲生儿子不甘心吧。

赵子侢的情况已经算好了,宋高宗另一个儿子赵伯玖的父亲还只是一个低品武官。选择他们的孩子成为皇位继承者决定要比选择数量少、血脉近,地位“金贵”的宋太宗子嗣做继承者要好控制,况且还有宋英宗上位时的“濮议之争”在前,选个身份低的儿子起码在百年之后也不会发生认亲爹的情况。

宋徽宗、宋钦宗俘虏生活在北地一直是南宋君臣心中的一根刺,这期间宋徽宗、钦宗父子不止一次找人带话回来,表示自己要“回去”,宋钦宗更是表示回去自己就出家做道士,绝对不给弟弟惹麻烦。

他们是不是有机会回来,咱们已经不可知,但是从宋高宗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是“抵触”父兄回来的,他们回来了自己算是怎么回事呢?!

二帝在北地这回事是太宗一脉的耻辱,尽管存在很多客观的原因,但是宋高宗是心虚的。他很害怕大臣、宗室们对自己的皇位、孝心产生质疑,他害怕选了太宗的子嗣成为帝王后,自己百年之后会塑造为一个帝位不合法,不孝的帝王,有点小人之心,但他不能冒险,所以选择已是寻常百姓家的太祖一脉让他觉得更安心,所有的事情还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每次看到宋高宗将皇位传给宋孝宗的时候,梨白就会觉得历史也是一个“轮回”,且不管宋太宗的皇位到底是怎么的得来的,南宋初期,皇位还是回到了太祖一脉。

张婕妤去世之后,宋孝宗也在吴皇后膝下养育,宋高宗关于立谁为太子,自己还会不会有子嗣间徘徊了而是多年,最终立了赵昚为太子,之后直接“退休”做了太上皇,传位给宋孝宗。

赵构这个人很矛盾,历史评价不一,但他的确为政权过度时期的南宋选择了一位好帝王。

宋孝宗上位后为岳飞平反,启用主战派人士,整顿军队,政务方面,整顿吏治,重视农业发展,因此他执政期间被认为是南宋的中兴,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喜欢,对于今天的话题,大家有什么真知灼见快在评论区留言吧,期待大家的转赞评哦~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宋史》

本文地址:https://www.qiuzhishu.com/fanwen/885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qiuzhi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