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彦超和慕容延钊(刘知远和慕容彦超)

2023-05-21 11:01 

随着地方藩镇力量被削弱之后,马上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面对强大的外敌时,帝国政府应该怎么办?

>慕容彦超和慕容延钊(刘知远和慕容彦超)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派一个高级军政长官坐镇前方。

可真正的问题在于,派一个高级军政长官坐镇前方,协调众多军区联合对外作战,给他的事权太小了,各大军区很难实现有效的联合作战;如果给他的事权太多,这种人就会比以前的藩镇还可怕。

郭威死后,前方突然传来紧急军情,柴世宗一心要御驾亲征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中央政府的军权,必须得皇帝亲自掌握,如果让别人掌握了,后果是很危险的。

这种事实,对皇权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当时的政权格局,对皇帝的年龄、能力、资历有了很高的要求。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皇帝的年龄太小,或是能力、资历不足以担任大军统帅,皇权随时有可能从皇帝手中飞走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柴世宗可以继承郭威的权力,而柴世宗之子就只能靠边站了。

帝国中央政府让郭威坐镇前方时,就为一个问题展开了争论。那就是郭威坐镇前方时,是不是应该保留枢密使之职呢?

如果保留这种职务,那郭威在当地自然会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全权;而且还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中央政府工作;他在关键时候突然作乱,想一想也很危险。

是不是让郭威继续保留这种权力呢?有人说应该保留,有人说不应该保留。

但是最终还是让郭威保留了枢密使之职。

当然了,以后汉当时的政治格局,郭威取得这种权力,也是无法篡夺皇权的。问题是,小皇帝突然作死出怪招,直接让郭威捡了个现成的便宜。

小皇帝想铲除托孤重臣时,太后说我们应该和宰相商量一下,小皇帝的亲信就说了,先帝曾教导我们,重大事情不要和书生商量!太后依然对此反对,小皇帝就说了,先帝曾教导我们,军国大事不要听妇人之言。

帝遂与业、文进、匡赞、允明谋诛等,议既定,入白太后,太后曰:“兹事何可轻发!更宜与宰相议之。”业时在旁,曰:“先帝尝言,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懦怯误人。”太后复以为言,帝忿曰:“国家之事,非闺门所知!”拂衣而出。

不管小皇帝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简单粗暴的处理军国大事,而且做着完全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就是标准的作死玩法。

郭威率军逼死小皇帝,是因为小皇帝自己要作死,所以这件事做的非常轻松。但是在皇权相对强大的背景下,郭威想爬上皇位,就没有这样轻松了。

在这种背景下,郭威见到冯道,冯道竟然大大咧咧地面对郭威;而郭威面对此情此景,不由自主地习惯性的给冯道下拜,而冯道竟然坦然受之。这让郭威非常沮丧,因为这意味着文职系统首脑,并没有认可他要当皇帝的事实。

太师冯道帅百官谒见郭威,威见,犹拜之,道受拜如平时,徐曰:“侍中此行不易!”

关键是,当时刘知远有三个弟弟。一个是河东节度使刘崇;一个是忠武节度使刘信;一个是天平节度使慕容彦超(同母异父的弟弟),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肯定还是希望天下是刘氏的天下。

五代篡位的皇帝,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都是率军杀入帝国都城,甚至还没有杀入帝国都城,就爬上了皇位。

而郭威率军杀进帝国都城,竟然看着眼前的皇位,就是无法爬上去。这本身证明,当时的皇权已比以前更强大了。

后来赵匡胤篡位比较容易,就是因为郭氏也好、柴氏也好,一方面人丁稀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郭威造反时,被后汉小皇帝一怒,杀了个一塌糊涂,所以后周的皇族力量非常弱小。

业等命刘铢诛郭威、王峻之家,铢极其惨毒,婴孺无免者。

如果柴世宗死后,后周帝国有强势的皇族成员存在,赵匡胤篡位时,难度肯定会很大;如果后周也有赵光义那样的强势亲王存在,那更没有赵匡胤什么事了。这就好像,如果赵匡胤死的时候,帝国的二把手不是他弟弟赵光义,而是他的亲信小弟XX,那大宋帝国估计当时也就灭亡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柴世宗在最后时刻猜忌自己姐夫,于是给赵匡胤留下了机会;就如杨坚可以篡位,是因为小皇帝猜忌强势的皇族亲王。于是给外人留下了机会。

因为当时皇权比较强大了,所以郭威看着皇位,就是无法爬上去。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就决定让另一个刘氏皇族成员当皇帝。

现在的问题是,应该立哪个刘氏皇族成员当皇帝呢?

自然不能立一个强势的刘氏成员当皇帝,因为无论基于中央、还是地方的军政大佬利益,他们都希望一个弱势皇帝高高在上的,因为弱势皇帝高高在上,他们的既得利益更容易保持。

所以,最后大家决定立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当皇帝。对于这种事实,刘氏皇族也表示可以接受。

于是郭威与峻议立赟。

从当时的情形看,大约就是郭威逼死不讲规矩的刘氏小皇帝,又扶立了另一个刘氏小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冯道就率人去迎接刘氏小皇帝到京城,整个过程进行的并没有毛病。但是冯道和小皇帝走在中途,突然传来消息,三军将士拥立郭威当皇帝了。

已丑,郭威帅百官表请以承大统,太后诰所司,择日,备法驾迎赟即皇帝位。郭威奏遣太师冯道及枢密直学士王度、秘书监赵上交诣徐州奉迎。

郭威遗书,云为诸军所迫;召冯道先归,留赵上交、王度奉侍。

面对这种消息,大家都傻了。小皇帝对冯道说,我之所以愿意到京城当皇帝,是因为有你在中间作担保,我相信你的人格、更相信你的实力。现在,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冯道的态度很简单,我也不知道怎么做。

道辞行,曰:”寡人此来所恃者,以公三十年旧相,故无疑耳。今崇威夺吾卫兵,事危矣,公何以为计?”道默然。

小皇帝的亲信,一时群情激愤,于是想杀死冯道。但是小皇帝阻止了,因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冯道显然也是不知情的。

客将贾贞数目道,欲杀之。曰:“汝辈勿草草,此无预冯公事。”

但是小皇帝一伙处于这种位置上,其实是爬到了鬼门关上,因为他们现在的身份、利害关系,已严重威胁了郭威,既然郭威上位了,等待他们的命运,估计不必做什么乐观分析的。

崇威迁于外馆,杀其腹心董裔、贾贞等数人。

因为当时决定扶立上位的小皇帝,就是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所以刘崇对此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在郭威正式篡位前,刘崇的一个小弟说,我们必须得给郭威造成一定的军事压力,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刘崇认为郭威并没有轻举妄动,而自己一味给郭威造成军事压力,有可能会把郭威逼得狗急跳墙,所以拒绝了这个建议。

但是很快传来消息说,郭威篡位了。郭威篡位后,刘崇就在晋阳也即位了,他当时大约想复制石敬瑭的成功。

要知道,石敬瑭就是以晋阳为基地,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夺取天下的。而刘崇在晋阳称帝后,向契丹人寻求帮助时开的条件也是,一切就按石敬瑭当年开出的条件。

因为郭威胜利了,所以我们总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郭威是正统,北汉是叛乱。

实际上从皇权的法理上讲,郭威才是标准的叛乱,而刘崇则是正统。

刘知远死后,郭威篡夺了刘氏江山,刘崇作为刘知远的亲弟弟,希望恢复大汉江山,这是多么名正言顺的事啊。

至少从皇权的法理上讲,比当年刘秀、刘备恢复汉室,那是名正言顺的多。刘秀、刘备与大汉皇帝都是标准的远房亲戚,而刘崇则是大汉皇帝的亲弟弟、亲叔叔。

从这层意义上,刘崇占据法理的制高点,又有强大的军事团队作后盾,还可以取得契丹人的支持,应该可以复制石敬瑭的成功。

但是在关键时候,文职系统选择了支持郭威,所以刘崇想复制石敬瑭的成功,本身就是困难重重的。

更主要的是,契丹皇帝想支持刘崇,但是在契丹内部没有多少人响应。契丹皇帝一心强逼大家参与中原王朝事务,结果弄得反对派四起,于是契丹皇帝被人火并了。

九月,北汉主遣招讨使李存将兵自团柏入寇。契丹欲引兵会之,与酋长议於九十九泉。诸部皆不欲南寇,契丹主强之,癸亥,行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轧及伟王之子太宁王沤僧作乱,弑契丹主而立述轧……契丹主德光之子述律逃入南山,诸部奉述律以攻述轧、沤僧,杀之,并其族党。立述律为帝,改元应历。

契丹新一任皇帝,就是著名的睡王,因为这个契丹皇帝除了玩乐,就是睡觉,啥正事也不干。

契丹主年少,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后更名明。

因为类似的原因,以至于许多人都认为,如果中原王朝强势一点,就可以大败契丹,因为契丹皇帝实在太差劲了。

其实呢,这是标准的把历史当英雄传奇看,契丹大佬击杀契丹皇帝后,扶立一个睡王在上,本身就意味着是众多大佬联合执政的格局。

这就好像,满清皇帝死后,大家拥戴一个六岁的小朋友当皇帝,本身就意味着是众多大佬联合执政。

契丹睡王上位后,刘崇又马上派人与契丹表示亲善友好,并希望契丹派兵帮他平定郭威的叛乱。

自火神淀入幽州,遣使告于北汉,北汉主遣枢密直学士上党王得中如契丹,贺即位,复以叔父事之,请兵以击晋州。

关键是,此时契丹也达成共识,决定大举派军帮助刘崇。

简单的看,刘崇就是有机会复制石敬瑭的成功。问题是上一次耶律德光进入中原,竟然想趁乱入主中原,所以现在面对契丹的友好帮助,中原王朝的军政大佬,都也不敢掉以轻心。在这种背景下,刘崇虽然得到契丹人的帮助,也无法复制石敬瑭的成功了。

这样折腾了半天,最后的结果,就是当时历史上又出了一个北汉,也是十国之一。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北汉多少是一块滚刀肉。

第一、从法理上,它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为它是后汉皇帝的亲弟弟刘崇所建立,郭威夺取了后汉江山,刘崇以晋阳为中心一心恢复汉室,这拿到哪里说,也是理直气壮的。

第二、既然契丹愿意帮助它,中原王朝想灭掉它,难度就比较高了。

第三、中原王朝也一时不敢全力灭北汉,因为灭掉北汉,会与契丹矛盾激化,而且与契丹直接接壤的地方太多;所以基于整体战略考虑,中原王朝也需要在契丹之间,留下北汉这种缓冲区。

因为类似的原因,北汉是十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事实上,陈桥兵变20年后,宋太宗赵光义才率军灭了北汉。到此为止,中原王朝才算勉强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单从地盘上看,郭威上位时,中原王朝是最衰的时候。

因为石敬瑭时代,把幽云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割给了契丹;现在因为北汉的存在,以晋阳为中心的十二个州也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这样一里一外,中原王朝丢失了近30个州。

但是从中央集权的角度看,此时是中原王朝最为强盛的阶段。现在就看郭威能不能加强皇权了?

郭威爬上皇位后,因为文职、军方系统,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所以很快在中央政府建立起了双头格局。在这种背景下,郭威亲信王峻的权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大有成为当年郭崇韬、安重诲的倾向。

枢密使王峻,性轻躁,多计数,好权利,喜人附己。自以天下为己任。每言事,帝从之则喜,或时未允,辄愠怼,往往发不逊语;帝以其故旧,且有佐命功,又素知其为人,每优容之。峻年长於帝,帝即位,犹以兄呼之,或称其字,峻以是益骄。

王峻当时的权力有多大,我们可以从一件事看出来。

王峻一度与郭威分庭抗礼;郭威始终奈何不了王峻。有一次郭威与王峻矛盾激化,于是王峻撂挑子回家休养去了。而随后不久,各地节度使纷纷上书希望王峻继续出来主持工作,面对这种事实,郭威也感觉害怕极了。因为这种局面可以出现,显然是文职、军人系统实现了默契,否则事情不会发展到这一步。

于是郭威就通过软硬兼施让王峻出山。

峻心嫉之,累表称疾,求解机务,以帝意,帝屡遣左右敦谕,峻对使者辞气亢厉,又遗诸道节度使书求保证;诸道各献其书,帝惊骇久之,复遣左右慰勉,令视事,且曰:“卿傥不来,朕且自往。”犹不至。帝知枢密直学士陈观与峻亲善,令往谕指,观曰:“陛下但声言临幸其第,峻必不敢不来。”秋,七月,戊子,峻入朝,帝慰劳令视事。

但是王峻权势越来越大,自然是郭威不能容忍的。因为这意味着皇权受到了挑战,最后郭威在取得冯道等人的同意后,解除了王峻的权力,王峻不久后死了。

癸亥,帝亟召宰相、枢密使入,幽峻于别所。帝见冯道等,泣曰:“王峻陵朕太甚。”峻至商州,得腹疾,帝犹愍之,命其妻往视之,未几而卒。

郭威把试图与自己分庭抗礼的王峻清理出局了,又把另一个不驯服的藩镇大佬清理出局了。

当然了,因为中央集权空前强大,所以这个藩镇大佬连一个回合也撑不过,就让郭威清理出局了。

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王殷恃功专横,凡河北镇戍兵应用敕处分者,殷即以帖行之,又多掊敛民财……壬申,帝力疾御滋德殿,殷入起居,遂执之。

中央集权的发展,就是不断分割地方人事、军事、政治、经济系统实现的。事实上,只要让地方不再出现人事、军事、政治、经济权力集于一身的大佬,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就是非常容易的。

皇权的加强,就是不断分割中央、地方政府人事、军事、政治、经济系统。事实上,只要让整个帝国政府分割成众多互不隶属的权力系统,任何一个人想窥视皇权,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过程中,它是需要足够发达的交通、媒介基础,否则它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通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汉唐时代皇权非常强大,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中国的皇权强大,是从宋代开始的。汉唐时代的皇权,与宋明清时代相比,那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皇帝如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死于非命、篡权上位的皇帝一批接一批。这种时代的皇权有多衰弱,自然不用细分析。

大秦帝国,始皇帝刚死不久,始皇帝的诸子就让赵高、李斯屠杀干净了,而且帝国很快砖崩瓦解了。这种时代的皇权有多衰弱,自然也不用细分析了。

西汉时代,高祖刚死,天下就是吕后说了算,惠帝就是个摆设;吕后死后,少帝就被谋杀,文帝才上位的;文帝、景帝有诸王之乱;武帝之时虽然稳定,但是也有太子率军抢班夺权的事;宣帝之后王氏崛起,天下似乎就是王氏的天下了;而最终就是亡于王氏。

东汉整个时代,主旋律就是宦官外戚轮流坐庄。

大唐时代,高祖被儿子逼得提前退休;太宗诸子接连叛乱(先是齐王密谋作乱;后来是太子阴谋作乱);再往后,天下姓李还是姓武,实在看不清楚了。再往后,中宗死于非命、睿宗提前退休;玄宗之后更不用多说了,因为主旋律就是藩镇之乱。

而宋、明、清几百年时间里,围绕皇权,虽然也会发生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傀儡皇帝、死于非命的皇帝非常少见,控制皇帝的太后、权臣也非常少见;武力篡权上位的皇帝,也非常少见;至于地方大佬与中央政府对抗的事,更是非常罕见。

当然了,交通媒介发展,是皇权强大的重要条件,但是并非只要具备这种条件,皇权就可以强大。事实上,随着交通媒介的进一步发展,皇权还会由此瓦解。

因为交通媒介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皇权分割威胁自己的各种力量;但是交通媒介发展,也有利于各种利益群体实现联合协作。在什么情形下,有利于皇权发展;在什么情形下,利于制约皇权,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交通媒介的强弱不同,是影响皇权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说起来复杂,有机会我会详细分析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的来说,经过梁、唐、晋、汉历代皇帝前仆后继的削藩、巩固皇权,到了郭威时代,中央集权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剩下来的,就是等着后继者,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了。

把与自己分庭抗礼的王峻清理出局后、把一度无视中央政府权威的王殷清理出局后,郭威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郭威当皇帝的历史,也非常短暂,因为满打满算,郭威就当了三年皇帝。但它显然是残唐五代皇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全面复兴了。所以此后接连三个中原王朝皇帝,都是不断开疆扩土的强势皇帝;于是此后20多年时间里,中原王朝征服大江南北,终于让混乱百年的历史结束了。

本文地址:https://www.qiuzhishu.com/fanwen/953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qiuzhi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NEXT:已经是最新一篇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