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中国湖南省中东部城市群)

2023-06-29 02:00 

长株潭中国湖南省中东部城市群

长株潭一般指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湖南省中东部,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通过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样,致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之一。

2019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16835.0亿元,比上年增长8.0%;

中文名

长株潭城市群

外文名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ity Group

别名

长株潭

行政区类别

城市群

所属地区

中国湖南

地理位置

湖南中东部

面 积

28000km²

下辖地区

长沙、株洲、湘潭

政府驻地

长沙、株洲、湘潭市政府驻地

方 言

湖南方言

车牌代码

湘A、湘B、湘C

电话区号

0731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

岳麓书院、湖南省博物馆、橘子洲、株洲渌江书院、韶山、炎帝陵等

长沙

长沙又名“星城”,位于中国的中南部的长江以南地区,湖南的东部偏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汉朝的刘邦立国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临江为长沙,并设立汉朝的属国——长沙国,自此之后,长沙开始筑建城墙,并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沙市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1个县级市为面积5007平方公里,3个县的面积为6264平方公里。长沙在2008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享有“中国娱乐之都”“中国动漫之都”美誉,现已成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正在朝着“中国工程机械之都”迈进。

株洲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城市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总面积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370.9万人,非农业人口99.2万人,农业人口271.7万人。

湘潭

湘潭市位于湖南中部仿东地区,湘江中下游,东经111度58分-113度05和分,北纬27度20分55秒-28度05分40秒之间.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具有耕地、水面和丘陵地较多较好的优势。现实有耕地12.2万公顷(1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3%,全市人均占有耕地447平方米(0.67亩)。

土地质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红壤、菜园土分布教广,有利于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和农业的开发。现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两个城区。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人口280万,其中市面上区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65万。

2006年,湘潭市实现GDP总量达422.1亿元,增长13.2%,占全省5.6%。即使按照去年13.2%的数据预计,2007年湘潭市也将达到477.8亿元。

规划原则

项目规划

各司其职,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既要适应未来发展转变的要求,针对战略性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配置,完善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发展调控模式,又要充分利用和引入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既要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制,又要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顺应规律,正确把握“现实与目标”的关系

务实对待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大力推进发展地区率先发展、提升层次的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的倾斜扶持待发展地区,促进和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均衡布局。

统筹兼顾,正确把握“长远与近期”的关系

在保障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前提下,为不同的投资主体和各级行政主体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在保证区域长远利益和生态环境“底线”的前提下,要为近期的开发建设保持足够的弹性空间。

合理统筹,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保障区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城市型区域与乡村型区域”、“长株潭核心地区与外围区域”的关系。两类区域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对前者强调刚性规划和建设性开发,对后者强调区域宏观指导和保护性开发。

国家战略层面

通过长株潭地区产业的集群化,推动本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湖南省发挥后发优势,实施反梯度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提高湖南省在国内省份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整体实力。努力发展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主要城市密集区之一,成为辐射与服务中南地区的经济引擎之一,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竞争和直接对外开放的区域。

省域战略层面

通过三市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群在湖南省的非均衡极化发展、跨越式发展。努力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并带动湖南省全面实现小康,对全省发挥积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区域。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生态型的网状城市群。成为湖南省城镇化战略的优先目标和重点实施区域。成为湖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洼地和高新技术的孵化地。

发展目标

2001-2005长株潭于湖南全省GDP增速比较

1.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

2.形成以长株潭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

3.发展成为经济繁荣,就业能力提高,人居环境良好,污染得到综合治理,人地关系协调并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型城市地区。

4.发展成为在华中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第一级:省域中心城市组群

即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是一个由长、株、潭三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组团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长沙县城区、望城县城区、湘潭县城区和株洲县城区和若干小城镇)。

第二级:区域次中心城市(共8个)

一是包括韶山城区、浏阳城区、宁乡城区玉潭镇(即宁乡县城)、醴陵城区、湘乡城区、攸州城区(原攸县县城),是本地区省域中心城市以外、具有县和县级别以上地域范围意义的区域性次级中心城市,共6个。

二是包括茶陵县县城(城关镇)、炎陵县县城(霞阳镇)等县域中心城市,共2个。

第三级:重点城镇(共47个)

一是包括具有省级影响的重点城镇15个:

包括长沙市域的朗梨镇、金井镇、永安镇、大瑶镇、官渡镇、双凫铺镇、花明楼镇;湘潭市域的花石镇、棋梓桥镇、中路铺镇、虞塘镇、;株洲市域的白兔潭镇、网岭镇、皇图岭镇、界首镇。

二是包括具有地级市市域影响的重点城镇32个:

包括长沙市域的铜官镇、桥驿镇、莲花镇、镇头镇、江背镇、青山铺镇、黄兴镇、福临镇、路口镇、横市镇、夏铎铺镇、煤炭坝镇、回龙铺镇、流沙河镇、灰汤镇、黄材镇等;湘潭市域的青山桥镇、楠竹山镇、茶恩寺镇;株洲市域的黄獭嘴镇、泗汾镇、古岳峰镇、王仙镇、均楚镇、黄龙镇、酒埠江镇、渌田镇、腰陂镇、虎踞镇、湖口镇、水口镇、洮水镇。

第四级:一般建制镇(85个)

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行政区划的适当调整,进行撤乡并镇而成85个一般建制镇(对三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制镇设置数量略有调整)。

主要功能体系

长株潭:“3+5”八城市功能定位示意图

规划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作为省域中心,将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生态型的网状城市群。

1.长沙城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会、中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片区之一。

2.株洲城区:国家的交通枢纽,湖南省的重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具有较强区域服务职能和山水生态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城市。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片区之一。

3.湘潭城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教和旅游城市。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片区之一。湘潭县是中国的“湘莲之乡”,县城易俗河镇是地区性农副产品转运加工基地及商品集散地,是集工业、商贸、科技于一体的多功能园林化城市。

4.韶山城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旅游业,并推动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型工业的发展。

5.湘乡城区:湘潭市重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铁合金、铝合金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及高标号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积极发展皮革加工、啤酒等行业为主的轻工业,加快发展以水府庙旅游区为主的旅游业。

6.浏阳城区:以烟花生产及其配套产业为主,相应发展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以及特色手工业等,长沙市域的综合型次中心城市。

7.宁乡城区:以食品、轻工、机械、化工和建材工业为主,长沙市域的综合型次中心城市。

8.醴陵城区:以陶瓷、烟花产业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湘东—赣西物流中心。

9.攸州城区:株洲南部重要的商品流通基地,以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市域中南部中心城市。

10.茶陵城区:湘赣边界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历史文化名城,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县域中心城市。

11.炎陵城区:湖南南部重要的旅游城市、株洲市南部重要的边贸物资集散地,以旅游、水电、森林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县域中心城市。

12.重点城镇:主要承担专业化职能、跨市域的服务职能、跨县域的服务职能。

13.一般建制镇:主要承担本镇域和邻近乡集镇的农副产品加工职能和商贸职能。

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近期,要营造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加工品牌,建立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三市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两到三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6%以上,产业一体化初见成效,三市产业分工基本合理,优势产业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大。

规划期末,要成为集约型农业发展区域;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交通与电机设备制造、食品与制药、文化等四大产业群和若干主导产业逐步显现;

交通、流通、信息、旅游及科教文化等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服务中心。

远景,要把主导产业发展的选择、空间布局的调整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长远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

交通运输

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线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规划将长株潭区域交通建设纳入国家、湖南省交通网络建设之中,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个国家交通发展长期战略目标为指引,配合国家铁路建设和发展整体思路、交通部“三主一支持”长远规划设想和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民航局航空运输发展战略以及湖南省交通建设战略目标,适应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求,确定规划期内区域综合交通的发展目标是:

建成以长沙公路主枢纽、长沙主枢纽港、黄花空港和株洲铁路枢纽为中心,以公路干线、铁路干线、湘江干流航道、黄花机场为骨架,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布局合理、快速便捷、连接区域内外的满足国家、湖南省以及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和客货增长需求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1.市际交通发展目标:构筑长株潭三市交通骨架;形成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南北向交通走廊;强化区域东西向交通联系,带动湘江西侧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巩固和强化湘江东岸已有的交通优势;促进长株潭交通网络同城化;建设联系三个中心城市主城区和重要功能区的快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加强区域内部城镇之间的联系。

2.对外交通发展目标:建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的四通八达的满足国家、湖南省和区域客货运输增长需要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

①、公路建设目标:完成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建设和相关站场建设,完成进出境的国省道改造提级工程。

②、铁路建设目标:完成京(武)广和沪昆客运专线铁路建设,完成现有铁路干线的改扩建工程,积极做好株洲-赣州-福州通海铁路、长沙-浏阳-南昌、衡吉炎等铁路新线建设的前期研究、论证工作。

③、水运建设目标:建设湘江干流航道,形成对外水运大通道,建设长沙主枢纽港,完成湘潭港、株洲港的改扩建工程。

④、航空运输建设目标:黄花机场建成为现代化国际机场,完成第三代候机楼和第二跑道的建设。

环境功能区划分

1、大气环境

长株潭地区大气环境分为3类功能区,各功能区划分及环境保护目标是:一类功能区∶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包括株洲的大京风景区、仙庾岭风景区,湘潭的韶山风景名胜区、湘乡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沙的岳麓山风景区、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等。一类功能区大气环境保持一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下同)。二类功能区∶指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二类功能区大气环境按二级标准控制。三类功能区∶指工业集中、大气污染相对严重的特定工业区,包括株洲的清水塘工业区、醴陵陶瓷工业区,湘潭的岳塘工业区。三类功能区近期按三级标准控制,远期达到二级标准。

2、水环境:长株潭地区水域环境功能分为9类,即源头水域和国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娱乐用水区、一般景观用水区、混合区、过渡区。其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一般为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个别水厂为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二级保护区为饮用水源的其它水域。

环境保护总体思路

长株潭地区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是:依靠政策调控,采取经济、技术和管理手段强化区域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

在政策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和湖南省的产业政策,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产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清洁工艺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能源和其他资源利用效率。

在经济方面,一是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尽快建成一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科研技术装备水平;二是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最终达到或超过污染治理成本;三是加强处罚力度,对违反规定超标排放的企业、单位、个人严加处罚。

在技术方面,重视各类污染物处理工艺、技术、设备的引进和研究工作,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投资和成本,促进企业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和技术更新改造。

在管理方面,继续实行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根据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容量,适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适时制定污染物控制总量。针对长株潭地区山水相依,一水相连,污染物排放相互影响,层层迭加的特点,应特别重视区域间(包括长株潭三市之间以及三市同周边城市之间)的协调。相关城市在污染物排放总量、行政区交界断面的环境质量方面应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在继续发挥三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用的同时,建立区域性环境管理协调机构,统一协调三市的环境管理。

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体系目标:规划构建安全的生态环境体系,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底线。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城镇环境品质提高的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规划合理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合理的发展容量控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源、森林等重要自然资源。规划加强生态恢复和环境重建,切实治理、控制和防止水、空气和噪声等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垃圾、废弃物的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高,排除任何超标的环境污染,环境卫生、空气新鲜、物理环境良好,实现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

2.生态环境“底线”的划定:规划自然生态“底线”,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提高森林覆盖率,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区域性生态保障。规划水环境“底线”,以长株潭各市环保局最新编制的水域功能区划为水质管理目标,以平偏枯水年的枯水期流量为河道水域水文条件,分析地表水环境容量。规划空气环境“底线”,空气环境“底线”为保证人类正常生存和生态系统正常发展,除了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外,规划以国家二级标准为大气质量管理目标。

大事记

长株潭经济区

上世纪50年代,三市合一建“毛泽东城”的构想提出。

上世纪80年代初,原省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张萍提出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

1998年,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编制实施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

2000年,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世界银行把长株潭作为在华首批试点,开展长株潭城市发展战略研究(CDS)。

2002年,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编制。2003年,省政府颁布《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开发建设保护办法》。

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

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

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拓展了经济一体化,提出推进“区域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提出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

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就是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区域。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召开,制订了《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行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1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函[2008]15号文件印发《关于中部六省实施比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通知》,长株潭三市和衡阳市位列其中。

2008年2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设北京等3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通知》,批准在长株潭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2008年9月18日,芙蓉大道(长潭段)、红易大道正式动工。

2008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总体方案》及《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

2009年1月4日,省政府举行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成立授牌暨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新闻发布会,宣布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全面实施,省长株潭两型办挂牌成立。

2009年3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同意湘潭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重点》

2009年6月18—19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改革建设工作,确定了第一阶段“两型”社会建设四项目标、六大任务,原则通过了2009-2010年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实施方案、“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3+5”城市群城际铁路规划方案。2009年6月28日,成功实现长株潭三市长途区号统一为0731,电话号码升8位,长株潭通信一体化步伐加速。

2009年9月3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2020年)》,合计里程760公里。

2009年12月26日,京广客运专线武广段正式通车。

2010年3月26日,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开工建设。

2010年6月30日,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长株潭线开工建设。

2010年8月16日,长株潭地区“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启动。

2010年11月26-27日,中共湖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召开。提出: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和管理明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12月14日,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长株潭试验区获批三周年新闻发布会,总结试验区改革建设第一阶段十大成果。

2012年10月26日,《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2014年8月底,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

2014年9月16日,沪昆高铁长沙至南昌段正式运营

2014年12月16日,沪昆高铁长沙至怀化段正式运营,长沙南站成为十字高铁枢纽。

2016年12月26日,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沙站以南段(长沙——湘潭,长沙——株洲南)正式运营。

2017年12月26日,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沙站以西段(长沙西——长沙)建成通车运营。

2019年7月,长株潭城市群“三干两轨”项目正式开工。“三干两轨”是指:推动长株潭交通一体化项目,“三干”即芙蓉大道、洞(井铺)株(洲)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两轨”即长株潭城际铁路“四完善两加快”(完善股权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完善运营机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际列车“小编组、高密度、公交化”开行,加快推进票务系统兼容和“一卡通”)、长沙地铁3号线南延项目。[2]

参考资料

1.湖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统计信息网

2.名词解释:“三干两轨”·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本文地址:https://www.qiuzhishu.com/zhishi/1532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qiuzhi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