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板归(中药药材)

2023-06-30 18:06 

杠板归中药药材

杠板归,为蓼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茎叶供药用,有清热止咳、散瘀解毒、止痛的功效;也可煎水作农药,对防治蔬菜害虫效果良好;茎红褐色,茎有棱,棱及叶柄有倒生钩刺,花期6—8月,果期9一l0月。生于山谷灌木丛中和水沟边;分布于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陕西以及长江以南各省区。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最近的APG II系统(2003年)是将蓼科处理为石竹目(Caryophyllale)下的一科。

亚目

在克朗奎斯特系统里为蓼科单独设立一个蓼目(Polygonales)。

蓼科(Polygonaceae)

亚科

蓼亚科

蓼属(Polygonum)

杠板归

中文学名

杠板归

分布

生于山谷、灌木丛中或水沟旁。主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

形态特征

杠板归,一年生攀援草本。其茎略呈方柱形,有棱角,多分枝,直径可达0.2cm;表面紫红色或紫棕色,棱角上有倒生钩刺,节略膨大,节间长2~6cm,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髓或中空。叶互生,有长柄,盾状着生;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近等边三角形,灰绿色至红棕色,下表面叶脉和叶柄均有倒生钩刺;托叶鞘包于茎节上或脱落。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苞片圆形,花小,多萎缩或脱落。气微,茎味淡,叶味酸。常生于山谷、灌木丛中或水沟旁。[1]

药品简述

药名:扛板归

汉语拼音:gang ban gui

英文名:Perfoliote Knotweed Herb。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perfoliatum L.

功效分类:利水药;消肿药;活血药。

科属分类:蓼科。

别名:犁头刺藤、老虎利、雷公藤、霹雳木、方胜板、倒金钩、烙铁草、倒挂紫金钩、河白草、犁尖草、括耙草、龙仙草、鱼尾花、刺犁头、蛇不过、急改索、退血草、虎舌草、有竻犁头草、利酸浆、拦蛇风、有刺粪箕笃、犁头藤、三角藤、蛇倒退、有竻火炭藤、大猛脚、五毒草、火轮箭、猫爪刺、蛇牙草、南蛇风、老虎刺、猫公刺、白大老鸦酸、杠板归、豆干草、酸藤、降龙草、蛇见退、水马铃、芽叶蓼、有刺犁头藤、蛇咬草、蛇王藤、串心草。

性味:酸;苦;性平。

归经:肺经;小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散瘀止血。

主治:疔疮痈肿;丹毒;瘫腮;乳腺炎;聤耳;喉蛾;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百日咳;瘰疬;痔疾;鱼口便毒;泻痢;黄疸;臌胀;水肿;淋浊;带下;疟疾;风火赤眼;跌打肿痛;吐血;便血;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20~45g。外用:适量,捣量,或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生态环境:生于荒芜的沟岸、河边及村庄附近。

资源分布:全国均有分布。

药材基源:取地上部分。

采收储藏:在夏、秋间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晾干。

炮制方法:

性状鉴别 

茎细长,略呈方柱形,直径1-5mm;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黄绿色,生有倒生钩状刺;节略膨大,具托叶鞘脱落后的环状痕,节间长0.6-6cm;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髓部或中空。叶互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近等边三角形,淡棕色或灰绿色,叶绿、叶肯主脉及叶柄疏生倒钩状刺。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苞片圆形,花小,多萎缩或脱落。气微,味微酸。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为一列厚壁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质。皮层薄,3-5列细胞。中柱鞘纤维束连续成环(嫩茎),或被射线割断成断续环层(老茎),细胞壁厚,木化。韧皮部老茎具韧皮纤维,壁厚木化,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大,单个或3-5个成群。髓部细胞大,有的中空;老茎在皮层、韧皮部、射线及髓部可见多数草酸钙簇晶,嫩茎则少见或无。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近平直或微弯曲;其下有类圆形的分泌细胞,直径约65μm;腺毛少数,头部2-8细胞,柄短。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平轴式或不等式,腺毛稍多;非腺毛多为单细胞。主脉和叶缘疏生由多列斜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组成的钩状刺。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7-62μm。 

故事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山里有个穷苦人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快死了,于是人们便急急忙忙用门板把他抬到山外看大夫,在去的路上他口干舌燥,焦虑不安,突然他的手就被一种不知名的藤刺挂住了,大家停下来,看到了一种很奇怪的藤子,上面结有小果子,想想自己都快死了,也顾不了那么多,就将叶子和果子吃了下去解解渴,以解燃眉之急,结果没多久,那人居然神气活现地站起来,病痊愈了,于是大家就扛着门板和杠子回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它,就把它叫做杠板归了。

参考资料

1.杠板归·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本文地址:https://www.qiuzhishu.com/zhishi/1561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qiuzhi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