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度(血液黏度指数)

2023-07-03 20:05 

全血粘度血液黏度指数

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数,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及其他条件而表现出的粘度。

切变率低时血粘度高,随切变率的逐渐升高粘度逐渐下降,最后趋向一个平稳的数值。粘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全血粘度的测定能为临床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诊疗、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中文名

全血粘度

外文名

ηb

类型

综合性指数

内容

血浆粘度、血细胞

包括

血小板和白细胞

参考值

毛细管法。4.25(+-)0.41F

正常值

参考值:毛细管法:M(男):4.25(+-)0.41F(女):3.65(+-)0.32旋转法:(37℃)M(男)F(女)单位230/S:4.53(+-)0.464.22(+-)0.41Pa·s115/S:9.31(+-)1.488.37(+-)1.22mPa·s

临床意义

全血粘度是指液体的粘性而言。它是流动的倒数。粘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比粘度值与粘度成正比,液体的粘度愈大通过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愈长,其比粘度也愈高,所以比粘度可以反映粘度的大小。

全血粘度的测定能为临床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栓前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提供重要依据。

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

全血粘度增高常见于:

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增多,如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

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全血粘度降低见于: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参考资料

1.全血粘度什么意思·有来医生

本文地址:https://www.qiuzhishu.com/zhishi/1607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qiuzhi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