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雉(雉科雉属动物)

2023-07-28 06:12 

环颈雉雉科雉属动物

环颈雉(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又名雉鸡、野鸡,共有31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中亚、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中文名

环颈雉

别名

雉鸡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鸟纲 Aves

鸡形目 Galliformes

雉科 Phasianidae

雉属 Phasianus

雉鸡 P. colchicus

分布区域

欧洲东南部、蒙古、朝鲜、俄罗斯东南部、中国、越南北部、缅甸北部

二名法

Phasianus colchicus

简介

环颈雉,头顶灰褐色,缀铜绿色光泽,眉纹白色。颈部下方有1圈显著白色环纹,故称环颈雉。 前额、耳羽、颈侧、颏部均为黑色,缀蓝绿色光泽。足后具有革质距,可用作攻击敌人的武器。雌雉较小,尾羽较短,均有黑褐色横斑;无距,羽毛呈黄褐色,具有栗红色斑纹。我国境内约有19个亚种。喜栖于蔓生草莽的丘陵中。夏季繁殖期,可上迁高山坡处,冬季迁至山脚草原及田野间。喜食谷类,浆果、种子和昆虫。善走而不能久飞。繁殖时在灌木丛或草丛中的地面凹陷处营简单的巢,内铺落叶、枯草。每窝产卵6~15个,早成雏。肉味美,尾羽可作饰羽用。由于外形似鸡,故俗称“野鸡”。我国各地多有分布,仅海南省和西藏的羌塘高原处尚未发现。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额、眉纹、后颈和喉浓绿色;头顶、枕部黄铜色;颈侧和下颈深紫色;头颈各部均具金属光泽;耳羽簇黑褐;翕羽栗色,羽缘亦具金属光泽;上背羽端或羽端中部具黑斑;下背及腰黑褐色,杂白色锚状斑,并具宽阔的“w”形淡绿灰色羽缘和金属绿色次端斑;尾上覆羽绿灰,羽缘沾棕;初级飞羽暗褐而杂棕白色斑;次级飞羽黑褐杂棕白斑,羽缘浅淡,最内侧次级飞羽具栗色羽缘;翅上覆羽绿灰,大覆羽羽缘缀栗色;胸及上腹浓绿而具金属光泽,羽基黑褐,羽端具“W”形黑缘;下腹中央及肛周烟灰褐色;尾下覆羽栗色,杂以黑色;两胁金栗色,羽端具黑色横斑;尾羽橄榄黄,杂淡绿灰色,并具紫灰色宽缘,沿羽轴两侧具对称的黑色横斑;外侧尾羽紫灰色,羽缘具暗栗色横斑;内翈棕褐,并杂棕白和棕褐色点斑。

雌性成鸟:额、头顶及后颈黑褐色具棕黄色横斑;上背栗色,杂“U”形黑斑;上体余部黑褐色,各羽具宽阔的黄褐色羽缘,并杂浅棕黄色;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与上体相似,但色浅淡;初级飞羽暗褐,杂棕白色横斑;颏、喉浅棕白;下体余部浅沙黄色,具暗沙黄色横斑,羽端具虫蠹状斑纹;胸和两胁杂黑色和浅栗色斑;尾羽栗褐,杂浅棕褐和黑色斑纹。虹膜栗红(雄鸟)或红褐色(雌鸟);雄鸟眼周及两颊裸出皮肤呈红色,并散布短小的黑羽丛;嘴黄绿色,先端浅淡;跗蹠灰褐;雄鸟具短距。[1]

生活习性

雉鸡脚强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见人后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进入附近丛林或灌丛,有时奔跑一阵还停下来。,边飞边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和两翅“扑扑扑……”的鼓动声。飞行速度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飞行不持久,飞行距离不大,常成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后又急速在灌丛和草丛中奔跑窜行和藏匿,轻易不再起飞,有时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飞起。秋季常集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进到农田、林缘和村庄附近活动和觅食。

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秋季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植物叶、芽、草籽和部分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茎、果实、种子和谷物为食,夏季主要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部分植物的嫩芽、浆果和草子为食,春季则啄食刚发芽的嫩草茎和草叶,也常到耕地扒食种下的谷籽与禾苗。

分布范围

分布: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保加利亚、中国、格鲁吉亚、希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引进: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澳大利亚、奥地利、巴哈马、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拿大、智利、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墨西哥、摩尔多瓦、黑山、英国、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罗马尼亚、圣赫勒拿、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美国、越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中国南方较北方早些。繁殖期间雄鸟常发出‘咯-咯咯咯’的鸣叫,特别是清晨最为频繁。叫声清脆响亮,500米外即可能听见。每次鸣叫后,多要扇动几下翅膀。发情期间雄鸟各占据一定领域,并不时在自己领域内鸣叫。如有别的雄雉侵入,则发生激烈的殴斗,直到赶走为止。

一雄多雌制,发情时雄鸟环在雌鸟旁,边走边叫,有时猛跑几步,当接近雌鸟头侧时,则将靠近雌鸟一侧的翅下垂,另一侧向上伸,尾羽竖直,头部冠羽竖起,为典型的侧面型炫耀。

营巢于草丛、芦苇丛或灌丛中地上,也在隐蔽的树根旁或麦地里营巢。巢呈碗状或盘状,较为简陋,多系亲鸟在地面刨弄一浅坑,内再垫以枯草、树叶和羽毛即成。巢的大小约为23cm×21cm,深6-10cm。产卵期在中国东北最早为4月末,而在贵阳4月末即见有雏鸟。

1年繁殖1窝,南方可到2窝。每窝产卵6~22枚,南方窝卵数较少,多为4~8枚。卵橄榄黄色、土黄色、黄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不同类型。卵的大小在南北不同地方亦有较大变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中国亚种全部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疾病防治

雉鸡以其外貌美观、鸡肉坚实而细嫩、味道鲜美而营养丰富以及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优点而备受人们的欢迎。雉鸡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饲养规模迅速扩大,在珍禽业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在饲养过程中,由于疫病防治滞后,养殖不断受到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了雉鸡养殖业的发展。根据实践经验,综合有关资料,重点介绍饲养雉鸡过程中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新城疫

雉鸡和家鸡一样,对新城疫病毒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不免疫或免疫程序不科学的鸡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雉鸡新城疫病在不少情况下是由鸡传染的,尤其是家禽和珍禽混养的情况下更为突出。

1.症状与病变病雉鸡表现体温升高,精神委顿、呆立、羽毛松乱、减食或废食,严重病例伸颈张口呼吸,并伴有咳嗽;下痢、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粪便,有明显的脱水症状。病程稍长者出现侧身倒地、歪颈等共济失调的神经症状。剖检见喉头及气管充血、出血;腺胃黏膜水肿和乳头出血,盲肠扁桃体及肠道出血性炎症;硬脑膜下呈树枝状充血和出血。

2.防治该病除加强饲养管理和综合性防疫措施外,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建议免疫程序:15日龄和30日龄分别用新城疫Ⅳ系弱毒疫苗免疫(按疫苗羽份使用);50日龄用新城疫Ⅰ系弱毒疫苗肌注(按疫苗羽份使用)。有条件的禽场,应做免疫监测,及时了解群体免疫水平,按计划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传染性脑脊髓炎

该病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引起雏雉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为主要特征,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蛋垂直传播而发病。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雉鸡的发病多由于种雉鸡感染后,种蛋内带毒而导致雏雉鸡出壳后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1.症状与病变该病常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雉鸡,尤以10~15天龄的雏雉鸡发病率最高。随着日龄的增大,其易感性会逐渐下降。病初表现精神不振,嗜睡,随后出现渐进性运动失调,两腿不能自主,走动时东倒西歪,不能站立,常以足关节着地,严重时呈犬坐式姿势。随着病程发展,常出现头颈震颤,尤以受惊或喂料后更为明显。多数病鸡仍有食欲,但由于不能站立,饮食困难而常被其他鸡只踏死。唯一肉眼病变可见肌胃肌层有细小的灰白区,但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其余器官无异常。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病毒性脑炎病变和神经原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套,肌胃组织内见淋巴细胞浸润。

2.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先将发病鸡群扑杀作无害化处理,场地及孵化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由于该病常可经蛋传递,种鸡场只要曾发生过该病或附近鸡场发生过该病,都应对种鸡进行免疫接种,保护雏雉鸡。建议免疫程序:后备种鸡在10~12周龄滴眼接种鸡传染性脑脊髓炎弱毒疫苗;开产前一个月肌注鸡传染性脑脊髓炎油乳剂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该病。

大肠杆菌病

该病是由多种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各种龄期的雉鸡都具易感性,尤以2~4周龄的雏雉鸡易感性最高,常引起败血症死亡。此外,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气候骤变、营养不良和疾病等因素的应激均可诱发该病。

1.症状与病变病雉鸡精神不振,羽毛松乱,怕冷,挤堆;食欲减少或废食,拉黄白色或绿色稀粪,恶臭。常见肉眼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

2.防治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室内通风,坚持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对常发生该病的雉鸡场,可选取本场流行的血清型菌株制备灭活菌苗进行接种,能收到良好效果。对患病的雉鸡,多种抗菌药有治疗作用。但是要注意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为保证疗效,常通过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巴氏杆菌病

该病又称禽霍乱,是由禽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珍禽以及野鸟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成年雉鸡,呈现急性败血症经过,常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症状与病变发病初期,病雉鸡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表现精神沉郁、废食,离群独处;下痢,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短,常于1~2天内死亡。剖检病变见皮下、浆膜和腹部脂肪有出血点;卡他性出血性肠炎,尤以十二指肠更为严重;肝瘀血肿大,表面散布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

2.防治磺胺类药物及多种抗生素对该病有良好疗效。对经常发生该病的雉鸡场,在药物预防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可考虑接种菌苗,免疫效果理想。

曲霉菌病

该病又称霉菌性肺炎,是由致病性烟曲霉菌引起雉鸡常见的霉菌病。常引起幼龄雉鸡的急性暴发,成年雉鸡多呈散发性经过。

1.症状与病变病雉鸡表现精神不振,减食或不食,呆立,两翅下垂,继而出现喘气和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后期严重下痢,消瘦。部分病雉鸡还表现霉菌性眼炎,常见一侧的瞬膜下形成黄色干酪样物而导致眼睑凸出。眼观病变见肺脏表面有米粒至绿豆大的黄白色小结节;胸腹部气囊偶见有绿色的绒毛状霉菌团块,严重病例还扩张到肝、肠浆膜及体腔壁上出现毒菌结节。

2.防治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严禁使用发霉饲料和发霉垫料。加强禽舍的通风,减少室内空气中霉菌孢子的数量。大群治疗:每千克饲料加入50万~100万单位制霉菌素,连用7~10天;同时喂0.05%硫酸铜溶液(每天上午喂,下午喂清水),连用5天。

传染性鼻炎

该病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多种家禽及珍禽都能感染。而近年来,雉鸡的感染率也随着饲养量的增多而升高,尤以开产前的后备种鸡及产蛋高峰期的种鸡最常发生。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严重影响产蛋率及繁殖力,淘汰率极高,且发生后不易在短期内清除,给正常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症状与病变病初流鼻液,随着病程发展,表现精神委顿、减食、呆立;眼结膜炎,眼睑肿胀,多为单侧性,偶有双侧性,分泌物增多。病程后期严重消瘦,精神极度沉郁而衰竭死亡。肉眼病变见鼻窦和腔下窦黏膜肿胀,内充满浓稠分泌物或干酪样物;肺有炎症,气囊、腹腔及输卵管内有大小不等、凝固程度不同的干酪样物。

2.防治多种磺胺类和抗菌药物对该病有良好疗效。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消毒和清洁卫生工作,每天带鸡消毒一次,以净化饲养环境。对已有该病史的种雉鸡场,在种群开产前最少接种传染性鼻炎多价油乳剂灭活菌苗1~2次。此外,要注意不要同场饲养鸡等家禽,避免交叉传染该病。

组织滴虫病

该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引起雉鸡的一种急性原虫病。自然感染情况下,主要发生于火鸡,雉鸡也可感染。由于种雉鸡多在地面环境饲养,极易发生该病。

1.症状与病变。病雉鸡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食,羽毛松乱,身体蜷缩,翅膀下垂,嗜眠;下痢,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稀粪,严重时粪便带血。眼观病变见盲肠肿大,形似腊肠样,内腔形成干酪样栓子;肝脏肿大,表面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灶。

2.防治。加强鸡舍清洁卫生,及时清除鸡粪;幼龄雉鸡与成年雉鸡分开饲养,防止带虫鸡传给幼雉鸡。由于异刺线虫卵能携带组织滴虫,因此应给成年雉鸡群,尤其是种雉鸡群定期驱除异刺线虫,对预防该病有重要意义。多种药物对该病有良好疗效。

经济价值

环颈雉兼具观赏、食用、药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禽类。我国人民对它的食用价值的认识较早,远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环颈雉的描述更为详细,认为环颈雉肉性味甘、酸、温,具有补中益气之功;对下痢、消渴、小便频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医学入门》称它能“治痰气止喘”。《医林纂要》认为它还有“益肝、和血”的作用。从唐朝到清朝,一些宫廷食谱上已记载了很多环颈雉的烹饪方法。环颈雉的羽毛在古代被织成罗、缎、锦等作为妇女衣裙之用。汉末至六朝时期的“雉头裘”已成为当时贵族夸耀豪华的衣饰。环颈雉的羽毛还可做成精美的工艺品。目前我国人工养殖较多的品种是美国七彩山鸡。

环颈雉的肉质坚实而鲜嫩,味道鲜美,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家鸡,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比家鸡低,因而深受欢迎。目前在人工饲养雄鸡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我国于1986年从美国内华达州引进了七彩山鸡,并先在沿海地区养殖成功,后又扩展到内地。七彩山鸡体型大、生长快、成熟早、产蛋率明显高于本地环颈雉,一般年产80—100枚卵。

人工饲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对禽类产品的消费观念渐渐朝高蛋白、低脂肪、汤清味美的方向发展。人工养殖雄鸡,迎合了这种消费的变化,既可获得理想的野味食品,又可获得价值很高的羽毛,要有助于保护野生鸟类,也为发展狩猎旅游提供了资源。环颈雉既适合于家庭小规模饲养,也能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环颈雉的饲养技术易学,投资不大,见效快,一般商品环颈雉90—120天便可上市。环颈雉在国际市场也是热门货,我国广东、上海、湖南、江西、辽宁、吉林等省市的外贸每年都有出口。

环颈雉的饲养场地应设在地势干燥、平缓,背风向阳,安静,排水便利的地方。这样有利于保持场内温暖、干燥的小气候,使环颈雉经常受到充足的光照。可在棚舍向南一面修建带网的运动场,并有一定坡度,易于排水;地面铺砂,门与网之间要严密,防止环颈雉逃逸,或受老鼠、野兽等侵袭。运动场内应有遮荫的设施,以利于防暑。可在场内搭凉棚,再种上藤蔓类植物攀爬;或种一些低矮开阔状树木。环颈雉喜欢沙浴,可在运动场内设沙池,池内放干净清洁的沙子,最好是河沙。平时要经常清除鸡粪、树叶等杂物。沙池应设在阳光能晒到的地方,以使锥鸡在沙浴的同时进行日光浴,同时也可保持沙子干燥。场内不能有积水,以防雄鸡喝上脏水染病。保温设备可采用煤油炉、电热保温伞、红外线灯、烟道栈条等多种。食槽一般用竹木或铁皮制成,也可采用固定的水泥食槽。

环颈雉喜欢在高处栖息,所以应在舍内或场内设置栖架,这样还可以使环颈雉减少和地面粪便的接触,有利于预防疾病。在冬天还有利于保温。也可防止争斗挤压,有利于生长。栖架由支架和栖木组成。支架可采用竹木或金属结构;栖木则以竹木为宜,栖木的形状大小以难鸡爪能平展舒适地抓住为好。准备外售的商品环颈雉,可以笼养,增加饲养密度。从2月龄开始即可采用笼养,从而能避免雄鸟争斗,保持羽毛齐整光洁。

除了发情期前后,都以喂粮食为主,发情期前,要喂动物质较多的饲料。环颈维产卵后,可将卵及时取出,采用人工孵化。卵应放在清洁、通风良好的地方保存,时间不宜超过两周。一般采用电孵箱,恒温在37℃左右。相对湿度50—60%。

参考资料

1.PhasianUS colchicus elegans Elliot 雉鸡,环颈雉·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本文地址:https://www.qiuzhishu.com/zhishi/19679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qiuzhi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