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因为年少时的一个梦,一直对南京这座城市心存偏爱。她底蕴厚重,由内而外散发着迷人的历史人文气息。她婉约柔美,却又比同处江南的苏杭多了些大气、硬气、灵气。每次见面,都是久别重逢的欣喜,毫无违和疏离感。
>朱雀桥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南京最美的景致,在金秋。秋天的南京,满城梧桐银杏,随处桂花香雨,去除了一切喧嚣浮华,沉淀的是历史与文化,留下的是生机与烟火,与她的气质最符合不过。那些掩映在高楼大厦中的街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格调,古色古香的青砖白墙黛瓦,在流淌着的余晖里显得生动又落寞,给人一种身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的恍惚,那大概就是金陵吧。漫步在月色悄然袭来的秦淮河畔,点点坠落的灯光在清波上微微荡漾,满载游客的舟船来回穿梭,容易让人忘却一切私心杂念。
一场秋风之后,法桐星星状的树叶变黄发红,大片大片的树叶掉落在地上,铺出厚厚的一层“地毯”,一夜之间整座城变成了金红色。从中山先生将法桐移植为行道树开始,法桐便伴随着南京的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极美的景观。中山先生逝世后,南京人民以两万颗法桐送别,表达对伟人的哀思与纪念。如今,法桐已经成为南京的文化名片,每个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都会有一种法桐情结。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说到南京,一定绕不过民国。许是六朝的时间太过久远,留下来的东西已然不多,而与我们相距不过百年的民国就显得更亲近一些。南京较好地保存了一些民国时期的遗址遗迹,让我们在一个世纪之后还能一睹那个时代的风华。这里有朱自清与父亲送别的浦口火车站,有白先勇心心念念的“马祥兴”菜馆……北京西路、西康路上连绵的民国建筑,安静地矗立在细雨中,排布整齐的各国大使馆旧址无声地诉说着南京曾作为国都的辉煌,寂静之中让人仿佛重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如今,这一块块的小领地已被岁月的尘烟掩藏了起来。
到南京,一定要到南京博物院。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作为全国科协年会志愿者接待来自南京的徐耀新先生,虽然他在科协任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参会间隙就催促我带他去河南博物院,参观后给我对比介绍南京博物院的馆藏珍宝,让我对南京博物院印象深刻。老先生非常热情,回南京前专意留了他和爱人的电话,叮嘱来南京了一定要找他。再到南京已是多年以后,人事好多变化,意真情切却没敢叨扰,一个人在博物院消磨了一上午时光。后来每每出差、旅行都会选择在那里逗留。应该说,除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论藏品数量、文物价值,可能无出其右者。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了解城市的规划建设,看形状方方正正,还是环形放射,亦或自然生长。这可能与我生活在兰州这样的狭长型城市有关,目光所及之处总有阻碍,视野难以得到舒展,一到开阔的地方,就很想让眼睛撒撒欢。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都很好,山和水都被用到了极致,依山而建,临水而居,这与六朝打下的底子有关,也与当代治理者的能力有关。王国平曾写过一本谈城市规划建设的书,宣传推介杭州经验,我倒是认为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相较杭州丝毫不差,甚至更具典型性。
南京的饮食没有苏锡那么甜,也不像淮扬菜那么讲究。一般来说,炒菜加糖的以前大多是富裕地区,喜食辣的以前大多是贫困地区,当然现在大家都富裕了,口味却已经固化。南京在这方面是很好地融汇了南北东西,北方的面食、南方的鱼米,在街上的大排档里都很容易找到。但要说南京饮食有特色的话,也只能是见仁见智了,似乎并没有曹雪芹笔下那么诱人。一个在南京生活多年的同学调侃说,南京最有特色的饮食大概就是春夏季节吃野菜了。不过南京人喜欢吃鸭子真的是出了名的,爱吃到什么程度,看看街边的鸭店就知道了。南北二京的人们为什么都这般喜欢吃鸭子,倒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金陵,是一段传奇,从古至今。南京,是一个梦,从少年到而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