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怎么读(墨翟读zhai还是di)
有关墨家,我想用六个字来表述:“惊惧、敬佩、惋惜。”下面就从这六个字着手,与你交流我对墨家的感受。
先说“惊惧”。
>墨翟怎么读(墨翟读zhai还是di)
年轻时读《吕氏春秋》看到“腹?杀子”的故事,感觉毛骨悚然,这老小子真他妈够狠!当时太年少,好胡思乱想,代入感的换位思考,如果是你爷爷会如何?这种感觉极为的糟糕,至少延续了一周左右,严重破坏了我和你爷爷的父子亲情!
《吕氏春秋》里对墨家的记载里,有他们对自身生活的极度苛刻:“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还有他们严密的组织形式: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还有极度严格帮规: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都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要“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汇总以上信息,墨家如果放到今天,怕也是会被各国政府定义为“恐怖组织”的!
我们从现代人的视角是很难理解“墨家”这个群体的——1600年后,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和墨家比较,感觉都是不入流的小儿科!所以我说,墨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惊惧”!
墨子救宋图
再说“敬佩”
《吕氏春秋》里还讲了墨家的第二个故事是“孟胜殉城”,儿子,这个故事稍长一些,我就不在这里复制粘贴了,但你一定要看。
历史上类似的场景,西方有“斯巴达300勇士”,中国有汉初的“田横500勇士”,但我以为,都不如“孟胜殉城”悲壮感人——斯巴达也好,田横也罢,他们能舍生取义,本质上都还是在为自己,为家人,而孟胜的180人,真真的仅就为了他们心中的“信义”而“赴汤蹈刃,死不旋踵”,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段位!
一群一生奉行苦修,执着与信仰,而且真实、真心用生命去践行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且,对墨家的这些记载,大都出自儒家、道家、法家的典籍,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很“敬佩”!
黄胜殉城
最后说“惋惜”。
墨家与“名家”、“数术家”等并列为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墨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极限理论、朴素时空观、力学、光学、机械制造学、几何学等观念,在当时都可以说是独步全球的先进!——它比阿基米德掌握杠杆原理要早两个世纪,与欧几里得一样,对几何学进行了朴素且严密的定义,可是它并没有取得《几何原本》在西方科学史上那样彪炳史册的地位,它也没有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这不能不令人嗟叹。
墨家和先秦其他学派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墨家是“士”和“工匠”结合而成的学术团体,具有学者和工匠两种知识传统的集合——墨者为各国当政者提供的不仅有治国方略和墨家的“勇士”精神,更有各国争霸中所急需的技术力量,所以,战国时代墨家学派的影响力远胜儒家,《孟子·滕文公》记载:“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证明当时墨家的显赫地位。
然而,到了秦汉之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如日中天,“儒道互补”逐渐形成华夏文化的基本结构,墨家不断遭到打压,急趋衰微,墨家学派几经支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以至于《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仍有多篇失佚,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墨家被挤出了中华文化之河的主航道,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社会一向是“重文轻理”的,墨家原本是补上了这块短板的——墨子崇尚技术发明,在农业、手工业、军事器械制造、早期自然科学实验及逻辑思辨等诸多方面,在当时,都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
可惜的是,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当政者者只看中他的攻守之术,工匠出身的墨子,在夸夸其谈的仕人眼里,不过是精于“奇技淫巧”的“贱人”罢了。
最致命的是墨家严密的组织形式,墨者只听命于“钜子”,甚至“墨规高于王命”,这样的存在,是任何一个当政者都难以接受的;再则,墨家内部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极度苛刻到“人性缺失”。所以,墨家步入绝境是历史的必然!可惜的华夏文明里科学昌明的萌芽也随之泯灭,很是惋惜!
儿子,最后给你介绍一部电影,刘德华主演的《墨攻》,讲的就是一个叫革离的墨者,受命守城的故事,你要知晓墨家的历史背景,电影才会看得更有滋味!
电影《墨攻》海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