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是什么官职(千户是什么官职和现役军官什么级别)
李爱萍
9月4日上午,我们到赤城棋盘山游玩,由于没走对路,问了几个当地人也闹不机迷,只好返回。我们把车停在龙门所,在这座古镇游走参观。
还有一个原因,是郭双忠老战友曾经在龙门所驻训过。那是1976年夏天,入伍3年多的郭双忠在红一师汽教连当教练班长,连队开赴龙门所驻训,训练驾驶员山区道路驾驶技术,当时都是土路,他们经常在龙门所通往东万口方向崎岖的山路上训练,一个个驾驶员练就了高超的驾驶技术。
>千户是什么官职(千户是什么官职和现役军官什么级别)
(后边一位是郭双忠老战友,他在打听寻找老房东)
在龙门所驻训4个月,老百姓对部队官兵特别好,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次正巧路过龙门所,郭双忠老战友岂能放过这个机会,他想故地重游,也想看望老房东,我们也想让他遂愿。可是,由于年长日久,新旧房屋混杂,他走了好几个胡同也没有找到,感到有点遗憾。
街道两旁种着不少花草,点缀着这座古镇。队友们、特别是军嫂们喜欢花,总是与各种花草合影。
龙门古镇的人家大都盖起了红砖瓦新房,但仍然保存着一些看上去非常古旧的老房子,估计是明清的遗存。在镇子上,只有这些老房子和古城墙遗址书写着沧桑的历史。
街头坐着一位老大爷,手拿旱烟锅“吧嗒、吧嗒”地抽着,抽几口说两句,抽几口说两句,从与老人家的聊天中我们得知了不少情况:
龙门所镇位于赤城县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邻东万口乡,西接赤城镇,北靠云州乡,南连样田乡。全镇北高南低,112国道穿村而过。这里距沽源和丰宁都不太远,是古时候阻挡北部游牧民族向南侵袭的战略要地。所以,明朝对此地非常重视。
(龙门所城门鼓楼,此图片来自网络)
龙门所这地方,据说原名叫李家庄,又叫东庄。我判断是两个小村紧挨着,否则一个村不可能同时叫两个名字。这且不去管它。明宣德六年(1431年),置龙门守御千户所,并筑城,龙门所由此得名。隆庆四年增修,城墙高二丈六尺,周四里九十步,城楼七座,角楼三座,敌台八座,城铺十五,南北门二,南曰敷化,北曰统政,南一关,高二丈,方一里三十步。万历十八年,因宣府镇北路地势相隔太远,添设下北路,参将驻此。可见明朝在此下了多大的功夫,使龙门所成为宣府镇下北路的重要支撑!
现在惨了,关城四面墙体仅存部分夯土,墙体中有多个豁口。城堡中原有建筑仅存石桥一座,老爷庙五间。
(此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我们看到,在龙门所以北山梁上,有几座烽火台。有烽火台就有长城,当然是外长城的一部分。
(龙门所牧马堡村门楼,此图片来自网络)
上文中提到,明宣德六年置龙门守御千户所。“守御”好理解,防守防御;“千户”作何解释?千户是古代官职的名称,金代开始用的,明代卫所兵制也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守要地,统兵1120人,下设10个百户所。由此可知明朝在龙门所驻军1120人,且不完全集中驻在城里,下边设有防守小点。
(龙门所全貌,此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再就是为什么李家庄叫成个龙门所?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唐代就置龙关县,包括现今赤城县境,后来因境内有个龙门峡(舍身崖处)改作龙门县,明朝废县改成龙门卫,即宣府镇龙门卫。李家庄这地方置所后,因为属于龙门卫下设的一个所,就叫成了龙门所。另一种是龙门所村往东万口方向走的那座山上,开始下坡路处有两个山口,是不是当地人称作龙门,也未可知。请有兴趣的朋友在留言栏里探讨一下。
(此图片来自网络)
龙门所西北和东北山梁外长城一线的烽火台遗址。
古老的器具,好像一扇磨盘。
就到这吧,这个点该打呼噜了……[大笑][大笑]
摄影:摄影:李文平主摄,综合钱旺、郭双忠、唐顺义、赵宗锋、刘惠、张风英、陈秀岭、蔡淑萍、王建莉、刘惠琴与作者的拍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