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会战(宜昌会战的真实历史)
1940年4月,侵华日军集结优势兵力向湖北的枣阳、宜昌地区发动进攻,中日双方在此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激烈战斗,史称枣宜会战.。
>宜昌会战(宜昌会战的真实历史)
这场近两个月的大会战,最终以宜昌陷落告终。本组图片记录的就是宜昌沦陷之初的真实影像,全部出自一名侵华日军的私人影集。
前往宜昌
前往宜昌的日本骑兵联队,人人屁股下面一匹东洋大马。东洋马是日本人集合世界各地的优良马种改良而来,本来体格就大,加上马背上的日本士兵个子都比较矮小,便显得越发壮硕。
鬼子过河
前往宜昌的日军正在徒步涉水过河,他们把武器装备扛在肩膀上,有的光着身子,有的穿着兜裆。看他们从容的模样,说明附近已经没有了战事。
河上浮桥
日军在河上架设的浮桥,将数十条木船固定在河道上,上面架设木板。这样的桥看上去比较简陋,却可以顺利地使坦克通过。
宜昌街市
镜头里的宜昌城市一角,在之前的近两个月中,日本飞机对这座城市进行了狂轰滥炸,城内很多建筑被摧毁,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狼藉。
宜昌街景
街道上三三两两的行人,路边是一座四层楼的大旅社,早已人去楼空。在前方的道路尽头,还有一座高楼,只剩下一个框架。
街头日军
耀武扬威行走在宜昌街道上的日本骑兵联队,因为鬼子的到来,街道上空无一人。街道一侧是断壁残垣,另一侧的墙壁上有“实行精神总动员”几个巨大的宣传字。
宣传招贴
街边残留的宣传漫画:“给老子吐出来”。反映的是中国人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土地的内容。在漫画的一侧有一座石碑,旁边的院门前有几个日本人在活动。
虚伪笑脸
一名日本士兵和两名当地的孩子合影,这是侵华日军常用的伎俩,一方面对中国人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一方面找机会和中国儿童合影,假装出一副亲善的模样。
日本人墓碑
一名日本中尉在这里被打死,日本人在其死去的位置树立了一块长条木牌。从后面的建筑破烂程度可知当年战事的激烈程度。
墓碑前的鬼子
一名戴着眼镜的日本士兵站在死鬼子的墓牌前,这里被打死的同样是一名日军中尉,从牌子上可以看出这个家伙叫“滝本”,可谓死有余辜、罪有应得。
挖工事
为了防止中国军队的反攻,侵华日军正在长江岸边的断壁残垣前修筑工事。事实上,在宜昌沦陷之后的1940年6月17日,中国军队曾一度克复宜昌。
日本哨兵
一名日本士兵正在江边的坡地上站岗,可以看到修筑的铁丝网。这场会战虽然以日军的胜利告终,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伤亡一万一千余人的代价。
江边街道
长江边上的一条街道,街道边上的民居已经成为废墟,对面的建筑因为是洋人的资产。当时美英帝国还没有和日本人翻脸,所以保存得非常完整。
临江建筑
临江而建的一处居民区,各式各样的房屋鳞次栉比,远处可见浩瀚的长江和连绵不绝的山脉。
江边洋房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第二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大批的洋商涌入这座江边小城,在这里开办洋行。图为位于江边的一处洋人住宅区,江对岸是有金字塔山之称的磨基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