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情都能接受的成语(形容都能接受的成语)(23个))

什么事情都能接受的成语(形容都能接受的成语):从善如流,从谏如流,包罗万象,却之不恭,吃里爬外,四海承风,奉令承教,山包海容,心甘情愿,敢不承命,来者不拒,海纳百川,知无不言,纳谏如流,自觉自愿,虚己以听,虚己受人,蹈其覆辙,辞多受少,逆来顺受,道大莫容,尧鼓舜木,顺流而下。

1、从善如流  cóng shàn rúliú

释义:从善如流  从: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2、从谏如流  cóng jiàn rú liú

释义:从谏如流  谏:直言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顺畅自然。旧指帝王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

出处:汉 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起。”  

3、包罗万象  bāo luó wàn xiàng

释义:包罗万象  包罗:收集、容纳;大范围的包括;万象:宇宙间万物万事的景象。包括了形形色色一切景象。形容内容丰富庞杂;无所不包。

出处:《黄帝宅经》上卷:“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  

4、却之不恭  què zhī bù gōng

释义:却之不恭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5、吃里爬外  chī lǐ pá wài

释义:吃里爬外  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立此存照”(四)》:“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  

6、四海承风  sì hǎi chéng fēng

释义: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出处:《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7、奉令承教  fèng lìng chéng jiào

释义:奉令承教  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

出处: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8、山包海容  shān bāo hǎi róng

释义:山包海容  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

出处:宋·释惠洪《韩廉使奉御赞》:“究其心胸,山包海容,表里不隔,八窗玲珑。”  

9、心甘情愿  xīn gān qíng yuàn

释义:心甘情愿  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作出某种牺牲。心甘:乐意。

出处: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他便死也我甘心情愿。”  

10、敢不承命  gǎn bù chéng mìng

释义:敢不承命  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

出处:《仪礼·士昏礼》:“吾君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  

11、来者不拒  lái zhě bù jù

释义:来者不拒  对于来的人或送来的物品一概不拒绝。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12、海纳百川  hǎi nà bǎi chuān

释义:海纳百川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13、知无不言  zhī wú bù yán

释义:知无不言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言:说话)。形容发表意见毫无保留。

出处:《魏书 崔光传》:“臣之愚识,知无不言。”  

14、纳谏如流  nà jiàn rú liú

释义:纳谏如流  虚心听取谏议

出处: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为我王纳谏如流,因此上丞相奏准。”  

15、自觉自愿  zì jué zì yuàn

释义:自觉自愿  自己觉悟而愿意。

出处:周而复《白求恩大夫》:“更可宝贵的是在阶级觉悟的基础上,纯粹出于自觉自愿,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性质。”  

16、虚己以听  xū jǐ yǐ tīng

释义:虚己以听  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17、虚己受人  xū jǐ shòu rén

释义:虚己受人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18、蹈其覆辙  dǎo qì fù zhé

释义:蹈其覆辙  蹈:踩;覆:颠倒;辙:车迹,指道路。重走别人翻车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训,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出处:鲁迅《致郑振铎》:“实因鉴于自己看了翻板之《芥子园》而恨及创始之王氏兄弟,不欲自蹈其覆辙也。”  

19、辞多受少  cí duō shòu shǎo

释义:辞多受少  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出处:《周书 裴文举传》:“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20、逆来顺受  nì lái shùn shòu

释义:逆来顺受  逆:不顺;顺:顺从;受:忍受。碰上十分恶劣的境遇而顺从地忍受;不作反抗。

出处: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12出:“逆来顺受,须有通时。”  

21、道大莫容  dào dà mò róng

释义: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22、尧鼓舜木  yáo gǔ shùn mù

释义:尧鼓舜木  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鼓:谏鼓;木:箴木。尧门旁设谏鼓,舜门外置箴木。形容君主贤明,能随时接受意见,听取忠告。

出处:《旧唐书·褚亮传》:"尧木纳谏,舜木求箴。"  

23、顺流而下  shùn liú ér xià

释义:顺流而下  顺着河流的方向一直下去。形容毫无阻碍。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竺领命,驾小舟顺流而下,迳至周瑜大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