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什么(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40个))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什么(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倍道而进,傲慢少礼,傲睨得志,傲睨自若,傲贤慢士,兵无常形,兵精粮足,冰散瓦解,别作良图,别来无恙,包藏奸心,半信不信,变化无常,安营下寨,安身之地,安身之处,宝刀不老,并威偶势,并驱争先,懊悔无及,把薪助火,抱薪救焚,拔十失五,昂然直入,昂然而入,昂首挺胸,暗渡陈仓,班师回朝,百举百捷,百里之才,秉烛待旦,背本就末,背若芒刺,败不旋踵,败兵折将,避凶就吉,避嫌守义,避李嫌瓜,闭门思愆,饱学之士。

1、倍道而进  bèi dào ér jìn

释义:倍道而进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2、傲慢少礼  ào màn shǎo lǐ

释义:傲慢少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  

3、傲睨得志  ào nì dé zhì

释义:傲睨得志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4、傲睨自若  ào nì zì ruò

释义:傲睨自若  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

出处:宋 王谠《唐语林 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5、傲贤慢士  ào xián màn shì

释义:傲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6、兵无常形  bīng wú cháng xíng

释义:兵无常形  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指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

出处:《孙子 计》“兵者,诡道也”三国 魏 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7、兵精粮足  bīng jīng liáng zú

释义:兵精粮足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8、冰散瓦解  bīng sàn wǎ jiě

释义:冰散瓦解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9、别作良图  bié zuò liáng tú

释义:别作良图  另作好的打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10、别来无恙  bié lái wú yàng

释义:别来无恙  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干曰:‘公瑾别来无恙!’”  

11、包藏奸心  bāo cáng jiān xīn

释义:包藏奸心  犹言包藏祸心。

出处:三国 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刘表自以为宗室外,~,乍前乍却,以观世事。”  

12、半信不信  bàn xìn bù xìn

释义:半信不信  指不完全相信。

出处: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13、变化无常  biàn huà wú cháng

释义:变化无常  常:常规;准则。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14、安营下寨  ān yíng xià zhài

释义:安营下寨  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  

15、安身之地  ān shēn zhī dì

释义: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16、安身之处  ān shēn zhī chù

释义: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17、宝刀不老  bǎo dāo bù lǎo

释义:宝刀不老  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18、并威偶势  bìng wēi ǒu shì

释义:并威偶势  指聚集声威势力。

出处:《三国志 魏志 袁绍传》:“谓为将军心合意同,混齐一体,必当并威偶势,御寇宁家。”  

19、并驱争先  bìng qū zhēng xiān

释义:并驱争先  指竞争高下。

出处:《三国志 蜀志 关羽传》:“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20、懊悔无及  ào huǐ wú jí

释义: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21、把薪助火  bǎ xīn zhù huǒ

释义: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22、抱薪救焚  bào xīn jiù fén

释义:抱薪救焚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同“抱薪救火”。

出处:《三国志 魏志 陶谦传》“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23、拔十失五  bá shí shī wǔ

释义:拔十失五  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

出处:《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24、昂然直入  áng rán zhí rù

释义: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态度傲慢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  

25、昂然而入  áng rán ér rù

释义:昂然而入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须臾,李恢昂然而入。”  

26、昂首挺胸  áng shǒu tǐng xiōng

释义:昂首挺胸  昂:仰;抬起;挺胸:挺起胸膛。仰着头;挺起胸膛。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出处:《上饶集中营 浩气长存》:“个个视死如归,坚贞不屈,昂首挺胸站在那里。”  

27、暗渡陈仓  àn dù chén cāng

释义:暗渡陈仓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宝鸡市东;为关中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亦比喻军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动。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出处:《群音类选 》:“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28、班师回朝  bān shī huí cháo

释义:班师回朝  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出处:元 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  

29、百举百捷  bǎi jǔ bǎi jié

释义:百举百捷  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同“百举百全”。

出处:《三国志 吴志 周鲂传》:“鲂生在江淮,长于时事,见其便利,百举百捷。”  

30、百里之才  bǎi lǐ zhī cái

释义: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31、秉烛待旦  bǐng zhú dài dàn

释义:秉烛待旦  旦:早晨。手持点燃的蜡烛待天亮。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宋江秉烛待旦。”  

32、背本就末  bèi běn jiù mò

释义:背本就末  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出处:《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33、背若芒刺  bèi ruò máng cì

释义:背若芒刺  犹言芒刺在背。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34、败不旋踵  bài bù xuán zhǒng

释义:败不旋踵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出处:唐 卢照邻《三国论》:“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35、败兵折将  bài bīng zhé jiàng

释义:败兵折将  折: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6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36、避凶就吉  bì xiōng jiù jí

释义:避凶就吉  避:避开;就:趋。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6回:“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轻举妄动。”  

37、避嫌守义  bì xián shǒu yì

释义:避嫌守义  嫌:嫌疑;守义:保守道义。避开嫌疑,保守道义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  

38、避李嫌瓜  bì lǐ xián guā

释义:避李嫌瓜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处: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39、闭门思愆  bì gé sī qiān

释义:闭门思愆  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同“闭合思过”。

出处:《三国志 蜀志 来敏传》“坐事去职”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自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40、饱学之士  bǎo xué zhī shì

释义: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