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容易被吓到的成语(形容容易受惊吓的成语)(37个))

形容容易被吓到的成语(形容容易受惊吓的成语):躭惊受怕,乘虚可惊,伤弓之鸟,出乎意外,多种多样,大吃一惊,大言相骇,心惊肉跳,心惊胆丧,心惊胆怕,心惊胆慑,心惊胆战,心胆俱碎,心胆俱裂,心胆皆碎,惊恐万状,惊惶万状,惊愕失色,惊慌失措,担惊受怕,担惊受恐,担惊忍怕,毛骨悚然,狗吠之惊,目瞪口呆,耽惊受怕,胆战心惊,蜂虿作于怀袖,面如死灰,魂飞魄丧,魂飞魄散,鸡皮疙瘩,心碎胆裂,惊魂不定,褪后趋前,目瞠口哆,高世骇俗。

1、躭惊受怕  dān jīng shòu pà

释义:躭惊受怕  犹言担受惊吓。

出处: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受官差在旅途,躭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  

2、乘虚可惊  chéng xū kě jīng

释义:乘虚可惊  乘:趁;虚:空虚;惊:惊吓。趁敌人空虚可以恐吓他

出处:《投笔肤谈·达权》:“乘分可图,乘虚可惊,乘敌可取。”  

3、伤弓之鸟  shāng gōng zhī niǎo

释义:伤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

出处:《晋书 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4、出乎意外  chū hū yì wài

释义:出乎意外  用于意想、预料之外。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不想姑娘闹了个皮子,蔫蔫儿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时抓不着话岔儿。”  

5、多种多样  duō zhǒng duō yàng

释义:多种多样  多方面,各种各样或有变化

出处: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聊斋》写的人物很多,性格多种多样,故事曲折,引人入胜。”  

6、大吃一惊  dà chī yī jīng

释义:大吃一惊  形容非常吃惊。

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7、大言相骇  dà yán xiāng hài

释义:大言相骇  大言:夸大的言辞;骇:惊扰。说大话吓唬人

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觑见俺似婴孩,大言相骇。”  

8、心惊肉跳  xīn jīng ròu tiào

释义:心惊肉跳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9、心惊胆丧  xīn jīng dǎn sàng

释义:心惊胆丧  内心惊惧害怕

出处:明·张四维《双烈记·寇逸》:“忽听喊声来,心惊胆丧,急急奔离天罗地网。”  

10、心惊胆怕  xīn jīng dǎn pà

释义:心惊胆怕  内心惊惧害怕

出处: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  

11、心惊胆慑  xīn jīng dǎn shè

释义:心惊胆慑  慑:恐惧。指人内心惊惧害怕

出处:《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怀中履孝,道广德新,合力义亏,仁者心惊胆慑。”  

12、心惊胆战  xīn jīng dǎn zhàn

释义:心惊胆战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出处: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13、心胆俱碎  xīn dǎn jù suì

释义:心胆俱碎  见“心胆俱裂”。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2回:“于途中连得告急之报,军士已知家国被袭,心胆俱碎,又且远行疲敝,皆无斗志。”  

14、心胆俱裂  xīn dǎn jù liè

释义:心胆俱裂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15、心胆皆碎  xīn dǎn jiē suì

释义:心胆皆碎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帝知事泄,心胆皆碎。”  

16、惊恐万状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释义:惊恐万状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17、惊惶万状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

释义:惊惶万状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18、惊愕失色  jīng è shī sè

释义: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19、惊慌失措  jīng huāng shī cuò

释义:惊慌失措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20、担惊受怕  dān jīng shòu pà

释义:担惊受怕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21、担惊受恐  dān jīng shòu kǒng

释义:担惊受恐  见“担惊忍怕”。

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22、担惊忍怕  dān jīng rěn pà

释义:担惊忍怕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23、毛骨悚然  máo gǔ sǒng rán

释义:毛骨悚然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24、狗吠之惊  gǒu fèi zhī jīng

释义:狗吠之惊  谓小惊忧。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  

25、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

释义:目瞪口呆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26、耽惊受怕  dān jīng shòu pà

释义:耽惊受怕  担受惊吓

出处:元 刘致《端正好 上高监司》:“受官差在旅途,耽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  

27、胆战心惊  dǎn zhàn xīn jīng

释义: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28、蜂虿作于怀袖  fēng chài zuò yú huái xiù

释义:蜂虿作于怀袖  比喻出乎意外的惊吓。

出处:《晋书·刘毅传》:“蜂虿作于怀袖,勇夫为之惊骇,出于意外故也。”  

29、面如死灰  miàn rú sǐ huī

释义:面如死灰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出处:《淮南子 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30、魂飞魄丧  hún fēi pò sàng

释义:魂飞魄丧  同“魂飞魄散”。

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  

31、魂飞魄散  hún fēi pò sàn

释义:魂飞魄散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32、鸡皮疙瘩  jī pí gē dā

释义:鸡皮疙瘩  受到惊吓或寒冷在人的皮肤上出现的类似鸡皮上的小疙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你这个令收起来罢,把我麻烦的一身鸡皮疙瘩了!”  

33、心碎胆裂  xīn suì dǎn liè

释义:心碎胆裂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出处:唐·张文成《游仙窟》:"下官当见此诗,心胆俱碎。"  

34、惊魂不定  jīng hún bù dìng

释义:惊魂不定  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出处:宋·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35、褪后趋前  tuì hòu qū qián

释义:褪后趋前  形容前前后后向人献殷勤。

出处:元·贾仲明《荆楚臣重对玉梳记》第三折:"你道是如何发付,我索避着不做。我这里敛袂回身,褪后趋前,眼笑眉舒。"  

36、目瞠口哆  mù chēng kǒu duō

释义:目瞠口哆  哆:张口的样子。瞪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因惊吓或害怕而发愣。

出处: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亟回韩店,径趍卧室内,翻揭席存,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瞠口哆,不复能言。"  

37、高世骇俗  gāo shì hài sú

释义:高世骇俗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